高考文言虚词考查规律探寻
作者:北方交大附中高三语文组 裴德明 时间:2007/10/13 13:32: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99
笔者分析了近几年来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及近年来北京各区县的高考模拟试卷(包括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18份,2007年北京各区县高考模拟试卷24份,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17份,2007年北京各区县高考模拟试卷25份,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17份,2005年北京各区县高考模拟试卷11份,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15份,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1份,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1份,)共129份。除去未考查虚词的试卷,在所统计试卷中出现过的虚词及次数如下表:
以 而 之 其 为 于 乃 因 则 所
63 41 40 35 31 31 29 20 18 12
且 与 者 焉 乎 若 见 即 既 何
12 12 7 7 5 5 4 3 3 3
所以 诸 及 故 也 或 已 遂 至 咸
3 2 2 2 2 2 2 2 1 1
非 凡 微 莫 更 相 虽 诚 惟 竟
1 1 1 1 1 1 1 1 1 1
以为
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近年来考题中出现过的虚词一共有41个,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以,而,之,其,为,于,乃,因,则,所,且,与”,共十二个,最多的“以”字出现次数高达六十三次之多;出现频率中等的有“者,焉,乎,若,见,即,既,何,所以”共九个;出现频率比较低的有“诸,及,故,也,或,已,遂,至,咸,非,凡,微,莫,更,相,虽,诚,惟,竟,以为”,共20个,出现两次或者仅出现一次。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通常的考查方式为所选文言文段中出一个例句,然后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个例句对比。如2007年天津卷第12小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可见ABCD四个选项中分别有一句选自学过的课文,如A项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B项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选自第六册《齐桓晋文之事》;C项中“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选自第四册《五人墓碑记》;D项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选自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当然,有时也不尽然,如2007年北京高考题中第7小题: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只有A句中“碧水东流至此回”和C句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句分别选自学过的李白的《望天门山》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全国高考试卷相对于各省市试卷来说,不直接以选择形式考查虚词。
此外,笔者还从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及北京各区县模拟试题中统计出从课文中选出的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虚词例句,如下表: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 《师说》
35 33 22
《齐桓晋文之事》 《游褒禅山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
21 18 16
《屈原列传》 《五人墓碑记》 《促织》
15 13 12
《六国论》 《劝学》 《烛之武退秦师》
10 10 9
《过秦论》 《庄暴见孟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9 9 8
《触龙说赵太后》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8 7 7
《报任安书》 《勾践灭吴》 《项脊轩志》
5 5 4
《寡人之于国也》 《逍遥游》 《谏太宗十思疏》
4 4 4
《孔雀东南飞》 《愚溪诗序》 《病梅馆记》
4 3 3
《兰亭集序》 《祭十二郎文》 《陈情表》
3 3 3
《岳阳楼记》 《归去来兮辞》 《阿房宫赋》
3 3 2
《前赤壁赋》 《石壕吏》 《孟子见梁襄王》
2 2 2
《桃花源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
2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醉翁亭记》
1 1 1
《望天门山》 《苛政猛于虎》 《滕王阁序》
1 1 1
《登鹳雀楼》 《愚公移山》
1 1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虚词例句考查有以下特点:
1.关注五六册文言文。如《廉迫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报任安书》、《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为五六册文言文,其中前五篇比较受出题人青睐,《廉迫蔺相如列传》一篇中竟前后出现35句次。因此五六册文言文的讲解很重要,对于这些课文,可以采取学案的方式归纳总结其中的虚词知识点。
2.关注高考背诵篇目。如《师说》、《游褒禅山记》、《六国论》、《劝学》、《过秦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石钟山记》、《孔雀东南飞》、《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前赤壁赋》、《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滕王阁序》均为高考必背篇目。前七篇出现的例句句次比较多。对于这些文章,可以采取让学生边背诵,边整理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3.关注其它重点篇目。如《鸿门宴》、《五人墓碑记》、《促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伶官传序》、《勾践灭吴》、《项脊轩志》、《寡人之于国也》、《逍遥游》、《谏太宗十思疏》、《愚溪诗序》、《病梅馆记》、《兰亭集序》、《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其中前六篇文章例句出现频率也是比较多的,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余下篇目教师可以帮助找出重点句,学生做练习。
4.有些例句从初中课文选出。如《岳阳楼记》、《石壕吏》、《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望天门山》、《苛政猛于虎》、《登鹳雀楼》、《愚公移山》,由于涉及句次比较少且多数较为简单,复兴过程中可不必在意。
此外,在统计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有些经典例句反复出现,应多加注意。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前后共出现五次之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出现四次,等等。
我们掌握了虚词考查的规律,在复习中才能有的放矢,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