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安排好秀才——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作者:山东省枣庄八中 田家利  时间:2007/5/30 3:10: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97
  古人云:“之乎者也以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虚词的运用的。我们知道文言虚词和实词相比数量虽少,但一些常见的用法也复杂得多。要达到熟练把握常用虚词的各种用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准确辨析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注重积累 
  复习备考中对于常用虚词,一定要有类型意识。注意分清类型,分类整理,进行同义归类、同用归类和词性归类,并且熟记例句,解题时灵活分辨用法,认真体察语气,注意特殊情况,以便准确而快捷地确定新语境中的虚词的意义、词性和用法。 
  二、 关注位置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常能说明它的词性、意义等。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示了它不同的语法功能。例如虚词“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在名词或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吾其还也”。 
  三、 辨析词性 
  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中“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中的“以”字,用在动词“利”之前,一般表目的,作连词,可译为“用来”;而在2006年高考江苏卷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用在名词“夜中”之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此处“以”字就是介词,可译为“用、拿”。 
  四、 把握作用 
  在不同的句子中,即使同一词性的虚词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之”字,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至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则又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 借助结构 
  辨析虚词与句中其他成分所构成的语句结构,是理解虚词用法的应该重要方面。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字,所处的位置与“而”相同,并且前后两句,结构完全一致,我们就可以由后一句而推断出前一句中的“以”字,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六、 紧扣语意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同来。“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已发表于《学习方法报》)  
  277800   山东省枣庄八中   田家利  13963224312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