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美的气息——美文选读5则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13 20:47: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30
一朵玫瑰花在晨露中含苞欲放;一颗纤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一汪春水在春日的雨滴下醉人的荡漾。
也许这就是美丽吧!
然而在我的世界里,美丽绝非这般简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美丽不仅仅是事物而是人,一群民族魂。
在秋风的萧瑟下,仰望着他们;
在夕阳的静默里,谛听着他们……
他们是谁?只见手捧《离骚》的屈原,向我大步走来;两手交叉的李白,蹒跚而至。
他们便是诗人,有了诗魂的美丽诗人。历史不能没有诗人,没有诗人,它便黯然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的美丽;诗人不能没有诗魂,没有了诗魂,便淡然了世间的浩然正气的美丽。
诗人的美丽多少次与我们共同握手。
诗人的美丽是桀骜不驯的,是意气风发的,是坚持理想的。这便有了屈原的“吾方高驰而不顾”,有了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缠绵,也有了“人生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也有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
读着这些诗,这些诗魂,历史的长河因为遗留了这些诗和诗人才会焕发出美丽。
美丽,我们与你共同握手,体会出诗所焕发出来的气息。
在大自然的世界里,美丽演示着自己的光彩,体会心灵与生命的美好。
柔柔的雨滴,打湿了我嫩绿的叶芽;
暖暖的阳光,照耀着我的内心深处;
幽幽的清风,飘拂过我冰冷的脸颊;
皑皑的冰雪,覆盖着我寒冷的骨架。
这便是自然中的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辉煌。
冬天,寒风刺骨,一切生命都已走到了最后,然而,梅花独自开放,向人说着自己的美丽。
使人一惊,原来,美丽来自于生命的顽强。
秋天,风霜高洁,大地一片金黄,看着稻谷的成熟和收割,看着水果的成熟。
突然发现,美丽来自于生命的贡献。
夏天,佳木秀而繁阴,知了在树木中叫着到处一片欢声笑语,有乘凉的,有闲谈的。
这一刻意识到美丽来自于生命的快乐。
水化成冰,春天还远吗?春姑娘的脚步走遍了各地,带来了生机与美丽,新的一切都由此开始。
默默地知道,美丽来自于生命的希望。
春夏秋冬,焕发了美丽——希望、快乐、贡献、顽强。
在远方,天空深远而黯淡,远处的地平线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或许,多少次我们曾与美丽擦肩而过,但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三分着墨香的书页,你会发现美丽就在我们掌中,等待你去寻觅。
读书亦美丽
读书,即要专心读,也要读好书,读出它的含义,读出它的用意,读出它的内在品质。书,让我们开阔视野,开启智慧,让我们明白世间的千奇百态。
读书是美丽的。当你打开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梦幻般地来到了一个知识的世界。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一个不想打开书来读的人,只能是精神上贫瘠的人。狄德罗说,“不读书的,思想就会停止。”
读书是美丽的。美丽不仅在于听书诉说,与书交谈,让书解答疑难。美丽更在与灯光亲密接触时的脉脉温情。风儿吹拂书页,那沙沙作响声,人读书时,是多么心无旁骛的安宁啊!
读书是美丽的。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读它,下工夫去读它,它也许就会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挥也挥不去,抹也抹不掉。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只要你对书里的世界有探究和了解的愿望,那么,书就一定会在你的眼前展开,让你去慢慢去品味,去感悟其中的美丽。
读书,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读书是一件大有益处的事情,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是一种知识的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阅读大量的书,不仅可以培养口才,也丰富人的感情,书影响着一个人,点化着一个人,塑造着一个人。
我曾在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女,拿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读着。有时停顿下来,像是思考。而坐她周围的乘客,有的聊天,有的吃零食,她却读得那么专心,已经完全沉浸其中。这位少女完全做到了旁若无人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书,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美化着人,净化着人,使人的心灵越来越美丽。朋友,捧起一本好书,品读一本好书,你会发现,美丽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
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从庸碌无为变得充实饱满。时间于我不再空落乏味,而是紧迫仓促,每时每刻做到神来便读,兴来便写,欲罢不能,真有些“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增”了。如今我在“红袖添香”中文网站发表60余篇文章,有散文、杂文、小说,我还要继续写下去,丰富人生,提升自我,并让更多的人从文中得到启示,寻找到生活的另一面。有哲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幸福的源泉在于细节。”我想自己已经找到人生的幸福。
读书让我获得认知的满足、精神的怡悦和哲理的启迪。它改变了我的性情,使我成为一个豁达乐观的人。从前的我有着女性常有的弱点,易暴易怒敏感狭隘,世俗气很重。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见识,看清了世界,了解了自己。与人与事不再锱铢必较,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体谅他们,感受他们的心情,并愿意帮助他们,给予他们快乐。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
读书是明晰人生与活化智慧的手段。众多人是活在欲望与恐惧之中,没有的想得到,得到了想更多,得多了又怕失去,人性的潘多拉盒子打开,欲望振翅而飞,不可收拾,人永远在苦海中挣扎。知识就是力量,它赋予了人生真谛,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提升我们的信心与勇气,以坦然的姿态面对生活,面对生死。书让我脱离了功利的欲望,正如古人所云:无欲则刚。无欲则无所畏惧。
古人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们更认清自身的渺小与浅薄,从而让自己更发奋更努力。生活中可以缺少功名利禄,但不能没有书,我们可以错过豪华盛典,但不能失去读书的机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已够成我第二个生命。
闲暇之余,一盏灯、一本书、一杯茶,守着一分宁静,拥有一种安详,便进入书中空灵美妙的境界,不仅用眼睛,更用心灵,就有了灯下窗前常知足的美妙。
我的生命因读书而美丽。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窗是房屋的眼睛,书窗则是心灵的明眸。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人的高贵在灵魂——周国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军队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