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思想内容鉴赏的八大突破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31 12:07: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93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词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类型、主旨(或情感基调)等,是我们解读诗词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词。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作者突破
作者:确定朝代、主要经历、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了解课本中出现的常见诗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如:柳永、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3、注释突破
通过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4、关键词、诗眼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张继《枫桥夜泊》,第二句中一个“愁“字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末句 “客船”二字点明诗的题材(羁旅诗),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再结合诗中“乌啼”、“夜半钟声”等词语即可细致把握诗人的情感(怀着旅愁的孤寂情怀)。
5、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明月”“孤鸿”“杨柳”“子规”等,无不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
6、意境突破
诗词乃古人“缘情而发”之物,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者是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7、题材突破
不同题材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有规律,如:
“怀古诗”或表达象古代英雄那样的建功立业之志,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多借古讽今。“咏物诗”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山水田园诗”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书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达朴素的人情美。“送别诗”或抒发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边塞诗”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的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行旅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8、典故突破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理解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暗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闻笛赋”“烂柯人”的含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仙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老朋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