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撑起自信的天空——记中学生初恋受挫一例及体会

作者:浙江瑞安隆山高级中学:张小英|  时间:2004/11/6 19:28: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90
 
  多情总被无情恼。“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一千次重复潇洒,把寂寞当作调料……”走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的身边时时有这些花季少年的活泼与洒脱,天真与烂漫。人们都说,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不管花季雨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那么富有朝气的脸庞和无忧无虑的身影。也许,只有在日记本里,在好朋友善意的双眸下,在慈爱的母亲身边……,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他们的情感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单纯、脆弱、敏感而多情的海洋:异性间的纯真友谊,同伴的互助互爱,男女生的彼此倾慕,还有那苦恼而甜美的单相思……,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碰到令人困惑的事情,今年的高一学生似乎特别多情,他们多次在日记中倾诉相思的痛苦,其中最典型的是林同学,你听他的倾诉:“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开始,我的生活就要改变了,我是住校生。有一天,我穿着红衣,站在阳台上,眺望着操场。突然,一位身穿与我一样颜色的女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震住了,一只足球从那位女生眼前经过,她一伸脚,把球重新踢进球场。从那时起,我便注意起她。过了几天,我又遇见她,我们的视线连成了一条线,我们都莫名其妙地望着对方。我的心顿时‘扑通、扑通’地跳,我们互相微笑。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桥梁是那张摇床,一借一还,我们的话语,开始多起来了。一天,她约我星期六陪她出去玩,我高兴地答应。她告诉我模拟考不理想,回家被父母臭骂了一顿,这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高三学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日记2002、10、9)
  “每次将头伸出窗口而看不到她,心里便会有一种酸酸的感觉。看到她,想跟她说几句,却又怕耽误她学习。我知道高考对她是多么重要,矛盾让我整夜在痛苦中挣扎。我到底该怎么办,难道我们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吗?我不敢再想下去,我确实很害怕,有一天会看不见她,但我又能如何呢……”(日记2003、11、2)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恋”现象。看看手边厚厚的一叠日记本,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中。在那么多的学生中,不管成功的、失败的,其中涉及中学生早恋的居然有近60%,而这60%中,一大半是所谓的“早恋挫折——单相思”。《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据此,中学生中“早恋”遇到障碍或干扰,这种愿望只在一方出现,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情感需求,专家把这种正常而又特殊的中学生情感心理挫折,称为“早恋挫折”。根据事例实际,可把它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自己悄悄倾慕对方,而倾慕对象并不知晓;第二种就是本人已向倾慕对象发起进攻,但遭到拒绝,而心里又恋恋难忘,相思不减。这两种现象中,第二种的后果略严重些。因此,怎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进行正确的指引、疏导和帮助,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根据中学生身心的特点,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抓住个体的优势特长,设法让他们转移注意力于学习强项中,在学习中忘却,在忘却中成长。实践证明,强行压制,爱情的芽苗是坚强不屈的;放任自流,未成熟的爱情就会结出苦涩的青果。所以,让已有早恋意识的中学生正视爱情,认识早恋的双面性,带着对它的向往投入学习,投入生活。在具体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上文提到的林学生所经历的心理挫折,反映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如对异性的关注,对自身的关注,如长相、胖瘦、衣饰等,这也表明中学生外形剧变、体内机能迅速健全,性器官和性机能正逐步发育成熟。他们把爱慕痛苦倾诉在日记中,却又一再强调不要告诉班主任,因为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和早恋是绝对的敌人呢。于是我在他的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少男少女们一种正常的心理。喜欢异性是人之常情,也是心智发育正常的标志。我们知道,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同性激素含量激增。正是体内大量的雄激素(男)或雌激素(女),使得一个人产生了接近异性的需要和愿望,学者们称之为性要求或性冲动。性要求或性冲动不是错误、下流的,而是正常、健康的,它们象吃饭、睡觉、出生和死亡一样普通、自然。正是因为如此,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几乎都会对异性怀有极大的关注。对友情的需求,对异性的好奇,加上浪漫的幻想,混合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给了少男少女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新的经验和机会,不少人从此展示出自己个人生活中最美好、最慷慨、最富有建设性的一面。
  这一次书面交谈过后没几天,他又写了一篇:“……我现在才真正发现,喜欢一个人,确实很痛苦,无法忍受,想见她,又不敢见她,最终还是孤独一人,默默哭泣、绝望。每次的我,真想把所有不愉快的事抛掉,但怎样忘掉这段回忆,这段感情,每一个人每一个梦每一分钟每一份失落,越不开心越叫人难以忘怀而每一次都只能无奈,失落,痛苦……”字里行间分明在说明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为了安慰并指出单恋对青少年的危害,我在他的日记本中画了一架天平,说“爱情就象天平,让它平衡,两边应有相同的砝码,现在是你在一方不停地添加爱慕的筹码,而另一块托盘空空的,一块都没有,所以,它失衡了,一块块砝码压在你的心头,所以你不高兴。”我又告诉他,“不了解对方的人品、心灵等方面就盲目喜欢、爱慕,是一种轻率的行为,这种一见钟情的单相思,往往会带来不良后果,如影响学业,造成心理障碍等。一个人如想得到对方的喜欢,就必须有吸引他的魅力,如外表、人品、气质、才华……”
  转移注意力,投入学习,忘却是为了拥有。这位学生很聪明,在下篇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天文,科技方面的书,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位天文学家,去揭开外星人等不可捉摸的不解之谜…”看了之后,我意识到这一闪光点或许是帮助他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子,于是我上了一节《空间与时间的旅行》,在课堂上,他的智慧与丰富的天文知识征服了在座的所有人,博得阵阵掌声,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课后我趁机把他叫到办公室,问到:“想成为天文学家吗?想上重点大学吗?”他点点头。“那么,请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儿来。你聪明而有才华,可是最近,在这个没有回报的爱情故事中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结果毫无意义。现在,用你坚强的意志力控制你的情感,把精力转入学习,花在天文有关的知识上,花在学业上,为你的理想去奋斗。”我充满激情地说,“相信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你不但会提高自身修养,你还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现在忘掉她,投入学习,并且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当你成为一名成熟男性时,内涵丰富,有着动人的魅力,那个时候,会有更多人被你吸引呀!从今天做起,我们实施‘忘却计划’,想她时就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划一红线,尔后做一道数学题,坚持一个星期。这就靠你的意志,你的智慧。”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们照样进行日记交流,我发现他给我看本子上的红线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学习,谈希望,也谈她。但痛苦的言语明显减少了,我不敢说他完全走出了单恋的雨季,但我敢断定在我的帮助下他已走出初恋的阴影,现在正为他的理想奋斗着.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这一段教育路程,我觉有几点需要总结:
  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做他们的知心人。初恋,这是少男少女心中的小秘密,他们只倾诉给最信任的人,而师生之间要形成这种信任关系,在异性交往中对同学有所帮助,首先,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但并非放任自流,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的引导。然后,把他们作为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去平等对待,主动与他们多交谈,谈自己在与他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谈一些当初的隐私,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他们的意见,使自己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只有真诚的理解、关爱、尊重与信任,同学才乐于打开心灵的闸门,教师也才能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去因势利导,补偏救弊。
  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以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老师索取的学费高昂,学生从他那里所得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因而教师就要求未雨绸缎,尽早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告诉他们如何对待异性朋友、如何对待感情、如何对待早恋。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其女儿14岁生日时,曾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以亲切美好的语言向女儿讲述什么是“爱情”。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随笔,因为在随笔中,他们尽情的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些真实的感情恰恰是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高一年级,我向学生推荐舒婷的《致橡树》以及她写给儿子的信,然后 ,我让学生以“男女交往”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有同学写自己如何战胜自己,走出情感的迷茫,他由衷地说,那个生涩的青苹果不要轻易去尝,因为彼此只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绝不是一条可以停靠的岸;还有同学理性写出正常的异性交往应该是范围上广而不狭、程度上淡而不深、关系上疏而不远、内容上奋而不颓、情感上喜而不痴、对象上真而不假;还有同学写正常的异性友谊给自己带来的进步与提高。我又利用这些内容做了一堂说话课,说者认真,听者严肃,同学参与意识强烈。在最后总结中我说,世界上最单纯透明而又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男女情投意合,甚至偶然邂逅中的一个姿势,一种神情,都可能在你心中激起一种“花非花,雾非雾”似的情感,是情爱,还是喜欢?难以明辨,然而,这纯真的情感,如果失去了理性的引导和规范,后果不言而喻。还用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话提醒大家,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能不顾自己的好恶倾向而严格顺从正确的理性指导,能在理性航标的指引下,毅然与愿望背道而驰这是心理强健的主要标准,而良好强健的心理素质正是人生海洋中冲浪的坚船。采用各种办法防患于未然,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会使之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人生的遗憾。
  没有指责与呵斥,有的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为师者的耐心引导,无论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份真诚的关心、人格的尊重与智者的引导。让我们用我们谁知其心的理解、信任、包容的尊重,去感悟那花季雨季里的纯真,关注花季少年单纯而动荡的情感世界,让他们顺利走出“早恋”的误区,但愿他们走过的是一段无憾的青春,留下的是一篇出类拔萃的散文。
 
  作者简介:张小英,女,1968生,浙江瑞安隆山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普通话能手、三八红旗手、先进班主任、先进教师、优秀党员等称号,多篇论文获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