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使用,你注意“方向性”了吗?
作者:蒲城县尧山中学 武向京 时间:2007/11/13 18:54: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60
现象分析:
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论据的多角度性,往往出现“一论多证”的情形,许多考生往往不管话题如何变化,始终将事例叙述以后就点题、总结。其实这种做法非常草率,这则材料可以抽取多个观点,同时意味着可以证明多个观点。这样,使得论据在证明材料显性观点时联系比较紧密,而在证明隐性观点时较为牵强。
试以“勾践灭吴”这则材料为例: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材料学生都耳熟能详,依据这一材料,可以抽取以下观点:
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2、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4、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二者结合,才能到达事业的巅峰;
5、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6、 自古雄才多磨难;
7、 忧劳可以兴国;
8、 苦难常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如果运用上述材料分别证明以上八个观点,那么,作为论据使用时必须适当的调整重心,主要体现在描写的侧重点,描写既可以通过细节体现表达中心,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以彰显文采。一一对应示例如下:
1、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2、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3000士兵,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信念是石,点燃奋斗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奋斗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辉煌。靠着不屈的斗志,坚强的自信,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越国的恢复生产建设,富国强兵,终于灭掉吴国。
3、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亲自耕作, 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4、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他赈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屈尊下顾,礼贤下士;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奋力向目标迈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正可谓目标与行动齐有,霸业和威名共传。
5、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三千甲士,百姓怨声载道,离心离德。面对此种悲惨的局面,勾践并没有选择轻生,或是苟延残喘地活着,而是把人生的苦难看作一种考验,一次涅磐,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训练士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史册留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6、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但勾践不愧一世雄才,始终不忘雪耻,为了记住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置苦胆于座位之上,每天舐尝,历经磨难,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历经一番寒彻骨,终得美名天下扬”,可见磨难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却是成功阶梯。
7、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激发了不可遏止的斗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忧心如焚,发展生产,修造兵器,招募死士,亲近百姓;劳作不休,耕作田地,体察民情,赈济灾民,教化子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长期的为国为民忧劳,终于换来百姓的富足,民心的拥护,武备的强大,国力的兴盛。成就了霸业,可见,忧劳可以兴国。
8、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这件事使勾践的尊严受到莫大的污辱,同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斗志,正是这一腔斗志,使得勾践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田地,夫人亲自织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十年的时间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如果没有当初会稽山的羞辱,那就一定没有勾践后来的斗志,那就一定不会有勾践后来的霸业!可见,苦难,对于人生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人生进步不竭的财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方面作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扣题不紧,说服力欠佳的后果。那么,如何来使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呢?
(1)边叙边描,手法结合。
材料的多角度性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从不同的细节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观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试以2006 年全国2卷的材料示例: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微观上去看:
从乌鸦的动作、孩子的语言看:①乌鸦敢于模仿雄鹰、挑战自我极限是成就辉煌的开端;
从父亲的语言看:乌鸦机械模仿雄鹰、挑战自我极限是酿造苦酒的根源;
宏观上去看:
乌鸦模仿雄鹰、挑战自我极限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因人制宜),另一方面又可能是酿造苦酒的根源(好高骛远或亦步亦趋)。
选取的角度不同,引出的观点不同,论据的使用必须也有差异,从哪一个细节抽取观点,就从这个细节上大做文章,极力渲染,以强化读者的认知。
( 2)用中心词,适机点睛。
在叙述的过程中,适时择取观点中心词作为重要表达对象,用排比句表述,凸现主旨。在使用排比句时,不必太狭隘,可以使用多种模式。
1、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 例: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的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的纯净而又宽广。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的安静而又平和。
2、目的式整句。就是利用表目的的句式来组织语段,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的相对整齐的句子。
有所拒绝,才能有所追求。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拒绝诱惑,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善;拒绝随波逐流,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个性;拒绝同流合污,是为了追求高风亮节的品质......我们拒绝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奴性,拒绝臣服邪恶、明哲保身的怯懦,拒绝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贪婪......拒绝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拒绝的过程,是在放弃、抵制、批判一些东西的同时,选择、坚持、张扬了另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摆脱了身上的许多束缚,从而能够清醒地关照自身,参与社会。应该说,拒绝是生活的一项本领。
3、转折式整句。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艰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但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弘的大志呢!
4、条件式整句
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心灵的宝藏;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门外清明的风景;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人间的繁花满树与灯火辉煌才会一片一片飘进窗来;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我们才能坦然勇敢走出门去,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所在。
5、因果式整句
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的备考中面对学生习作不如人意的现状所作的思考,希望广大同学在备考中积极借鉴,写出高质量的习作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