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瓣花上说人情——记叙类散文 “以小见大”技巧谈
作者:深圳福田实验学校 艾新怀 时间:2007/11/19 19:06: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58
从写作实际来看,记叙类散文“以小见大”的技巧,常见如下:
曲径通幽法。作文立意要高,能逼近社会、时代乃至人生的“大”问题。否则就事论事,一地鸡毛,终嫌思想单薄、境界狭窄。然而这种“大”问题,直接揭示不易,或者效果不好,这时就不妨采用纡回法,找一个小的角度,绕点弯子,如行曲径,一路攀花折草,最后抵达目的地。如鲁迅先生的《五猖会》,看标题,看开头,你一定以为它只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文章,你甚至要责怪先生故弄玄虚,名为《五猖会》,却远兜远转地写儿时的赛会、明时的赛会、较盛的赛会,好不容易等到“五猖会”出场了,却又大写特写父亲要他背书,看“五猖会”的事反而一笔带过。及至看到篇末,作者说儿时背书的那种苦况与伤痛,就算是过了好多年也没有淡褪,方读出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回忆性文章,作者是借童年看赛会一事,批判封建家长们以看似正当的理由扼杀儿童快乐的现象。再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路细细铺展,在篇末才亮出底牌:信任创造美好的境界。这类文章在结构上常显现为“卒章显志”。
冰山一角法。冰山只一小部分露出海面,但这一角是冰山的组成部分。见其一角,即可窥知全貌。写作亦如此,摘取事物的片颜只影,一枝一叶,有时更能以全新的姿态显露全部精神。有的写对象,包罗万象,像北京,大素材有的是,但大多为人所熟悉。写标志性景点,反而给人千篇一律之感。老舍的《想北平》,以一个老北京的独特视角,把读者引进北京的胡同:看作者在城墙根下“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的那份惬意;看北京市民雨后买“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新鲜蔬菜的生活图景。这样细碎鲜活的生活画面,非在北京市井浸润日久者不能捕捉。作者舍“大”取“小”,反让人耳目一新。正如早梅可以透露春的消息,水滴可以显现太阳的光辉,写人记事,细微处亦可见真意。再如《背影》,父亲费力的攀过铁路为我买桔子的臃肿笨重的身影,就是可以横越千载的父爱的代名词。都德的《最后一课》,一个教师在国破家亡时对法语的捍卫,就是法国人心中爱国情的进行曲。
集沙成塔法。 沙塔由无数的细小沙砾构成,“大”事物也是通过无数“小”事件来反映本质特征的。记人文章常采集琐细的“沙子”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唐弢的《琐忆》,如王充闾的《碗花糕》,均借一系列琐事展现人物的多面,从而让读者形成对人物丰满全面的感知。
仿寓言法。有一类散文,篇幅短小,因一小故事或一小场景而触发顿悟,表达某种人生理念或处世哲学。林清玄先生的诸多作品,如《山谷的起点》、《大与小》、《下满的围棋》、《花与树的完美》等就是这样又感性又充满理趣的短章。如《活珍珠》,写作者在市场上看到小贩现场剖开珍珠贝,剖出的珍珠有的圆润有的歪歪扭扭,由此想到同样是砂石,经过珍珠贝的历练,却结成不同的珍珠,“在人间的生活也是一样,同样受伤与挫折,总有一些人能长出最美、最大的珍珠。”
文无定法,文亦有法,学习写作者,可用心体会,细细揣摩。
附例文:《阳光下的藤椅》
阳光下的藤椅
李育霖
“吱咯,吱咯”,一阵熟悉的响声飘入耳鼓,我知道姥爷一定又躺在藤椅上欣赏那些花了。
八十出头的姥爷,身材枯瘦枯瘦的,腰板却还挺得直。头发已经花白了,山中老藤似的皱纹爬满了脸颊,姥爷常常感叹,“岁月不留人哪!”
我一直有点畏惧姥爷。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弄折了他的花,姥爷大发雷霆,竟然当着爸爸的面,拿扫帚打了我一顿。后来,姥爷提起这事儿,那时,他也是坐在藤椅上,眯着双眼,轻轻说道:“这些花可都是有感情的,它们陪我好多年了。现在我没事的时候,给它们浇点水,翻翻土,看它们有没有开花,我的心情就很好了。”姥爷似乎在自言自语,可他平静的口吻和阳光下安详的面容,着实让我愧疚了好一阵呢!
姥爷不是很爱说话,闲暇的时候,除了摆弄那些花,就是戴上那副老花镜,翻翻破旧的辞海。小时候,我有不知道的词呀、典故呀、人物呀,只要跟姥爷说一声,他就会戴上他的老花眼睛,翻开厚重的辞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那时,在我的眼里,姥爷仿佛就是一本厚厚的辞海,无所不知。
当然,尤其让我对姥爷心生敬畏的是姥爷的一身正气。姥爷以前是财务科的科长,这是多么令人眼红的位置啊,可是姥爷一直两袖清风,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傻,成为同事私下的笑料,连姥姥、小姨们也怨姥爷老实。可姥爷很坦然,“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叫门。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啦!就我这样的。”姥爷说完,还重重地拍拍胸脯。
我一天天地长大,姥爷却在一天天地老去。可我对姥爷那种畏惧依然存在。我想,这不是别的,正是被他内在的威严所折服,正气所感染的缘故吧!然而不管怎样,他终究是那个坐在藤椅上的慈祥老人,是疼爱我的姥爷。
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藤椅上,那些花儿在空气中摇曳,我看到姥爷脸上浮着满足的笑意。这个画面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已发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