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你竟如此地潸然泪下——写在“红烛”文学社二十岁生日之际

作者:邢小雷  时间:2007/11/20 22:10: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5
  “红烛”二十岁了!
  我不禁热泪盈眶。时间竟会如此不经意地悄悄溜掉,想到自己离开母校也竟有十一年之久了,一时间不免有些心慌意乱:真会有这么长时间了吗?蓦然回眸,方知古之人诚不我欺:纵然千秋万世之后,那些珍藏的、总是难忘的时光总会在瞬间复现,一切均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那时,我们都以“文学青年”自居,想必如今的红烛人亦是如此?潮湿的下午伏在雨后的某一天,喜欢聆听雨水打在伞上的声响的一群少男少女,轻轻抖动伞柄,掀动着文学的花瓣,摇落一地美丽抑或沉重的故事:老校长陶本一在创刊之初,给予我们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悔,犹如口渴时的一壶清凉,下雨时的一伞叮咛;红烛的首任社长在八九风潮中自殒于汾河之滩,我虽不曾亲历,但我似乎看到一双放飞想像的翅膀在飘零中无声地坠落;一代精英裴雅丽、韩湛宁等人风华正茂,才思横溢,燃亮了文学中名叫“红烛”的伊甸园,烘暖着那些正在做梦的青年,憧憬着人生前行道路上那片鲜艳的辉煌……
  从一个声音到另一个声音,中国大地上最佳的诗歌,最美的散文,世界历代最伟大的诗人,最有才华的作家,各种文学流派、各类文学思潮,仿佛那轻轻敲落伞上的雨声,如歌似梦,伞下的人们收获着生命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久久地,久久地,我仿佛看见一种应该叫做“文学”的情愫氤氲其间,慢慢扩大,把我们笼罩在有些缈茫却很切实的企望之中。
  于是,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担子,扯起“红烛”文学社的大旗,开始摇旗呐喊了。
  由于没有经费,也不甚了解印刷的程序,便借了钢板、买了蜡纸,把几万字的文稿一笔一划地刻上去,同窗王峰字写得好、张芳芳是搞艺术的,自然不免“被抓差的厄运”,还有亢思潮、王德善、李卉、黄喜燕、王燕等红烛旧将也都不惜力气,上下求索,终于,我们弄出了几期油印的册子,那浓浓的油墨清香弥漫在记忆中,虽历经十多年,久久不散。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93级师妹牛丽的深情诉说与促膝长谈“逼”出了我在《红烛》上的第一篇小说《孤舟》,从此,我便一边躬耕于垄亩,一边奔走于红烛。当时,由于校长侯晋川的大力支持,中文系主任王光龙的悉心关怀,语文报社社长齐峰和英语周报社社长席玉虎的慷慨相助,中文系教授刘阶耳和苏涵的精心指导,我们终于可以出一期铅印刊物了。
  凭着认真与执着,近半年来,从审稿到画版,从排版到校对,从付印到分发,数不清的琐屑,数不清的反复,数不清的兴奋与沮丧,但是我们红烛人从不马虎,永不放弃;从不埋怨,永不厌烦;从不骄傲,永不满足。这一切给了我们前进的信心。也许在现在,大家觉得出一期刊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你知道吗?当时我们拿到那本铅印的,封面印着由韩湛宁兄设计的火红的枫叶的“宝贝”时,大家泪流满面,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可惜的是,那时候没有档案意识,很多的东西都没有留下来,那时的红烛章程,那时的活动记录,那时的经费开支,那时的机构成员,那时的艰辛与苦难,那时的执著与奋进,都只能是残存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些美妙无比却是日渐遥远的碎片而已。
  现在,我只保存着一本油印的《红烛》和一本铅印的《红烛》,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日月怎样交替,其意义都不亚于皇帝的御玺、丐帮的绿玉杖…… 
  刚毕业的时候有段时间感觉大学的生活很遥远,站在太行山上遥望不远的汾河之岸恍若隔世,总以为我在师大的日子太过匆匆又太过恍惚,一切梦一样不等你仔细品味便倏然而逝,无迹可寻,回忆像蒙了一层纱。后来才知道,随着岁月一天天流逝,红烛的印象其实已经烙在我生命中最黄金的年代,哪里会轻易忘却。几次匆匆返校,看母校蓬勃地发展,看身边不断掠过师弟师妹年轻的身影,不知不觉就神情恍惚起来:是要去参加在中文系二楼举办的“红烛”文学社创作研讨会吧,聆听陶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是要去与兄弟院校的一帮文学青年聚会吧,共商“振兴”文学的大业;亦或,在某间教室里是不是还有一个邢小雷在埋头苦读或奋笔疾书,实现着自己的文学梦?多少次枕着沁河水的波涛入梦,怎么就滑进了汾河故道的波光中呢?多少次攀着皇城相府的栏杆拾级而上,怎么就不经意地走到尧都故地的鼓楼之上?
  在令人痛心疾首的读图时代,还有一群热血的青年在师大的校园里固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感动;深知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耕耘,播种的是一种孤独的希望,却总有人在摇曳着烛光的小径上执著前行,让我感动。
  我相信,旧知交能够被“红烛”的氛围与风格所打动,而甘愿坚持在这片土地上,每每想到红烛,一段鲜活的生命历程和一群热血洋溢的朋友便清晰地浮现于眼前,便会闻到文字里所散发的苍茫岁月里的一瓣心香;新朋友能够为“红烛”的人气与底蕴所吸引,而驻足或流连于这片风景,每每谈及红烛,这点微光就会映照着那些美丽的唐诗宋词、风花雪月悄然走入了我们的心中,直至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为我们的生命遮风挡雨,增光添彩;更多的读者则能从“红烛”健康而清晰的文字脉络里寻觅到一丝精神家园的温馨,历经风雨沧桑,用春的希望、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冬的纯洁去感受人生中的那一份淡定与从容,去体会那一页页清凉的快乐。
  师大,是难舍的情结。
  红烛,是难舍的情结……
  在写以上文字的时候,我不时地被自己感动得潸然泪下,不能自已,于是把原来想好的标题《总是难忘》改成了《想起你竟如此地潸然泪下》,可乎?
  2007年11月11日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当代唐寅 于06-16 01:26发表评论: 第2楼
  • 写得好
  • ky 于01-19 17:00发表评论: 第1楼
  • 无意间浏览到《想起你竟如此地潸然泪下》一文,事实上我也曾是“红烛”的读者和作者,也还存有油印与铅印的杂志,也真的怀念那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