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轮月,人间无限情——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作者:韩英振  时间:2007/12/14 12:41: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28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朵对于我们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花朵如此,世上其他事物也是如此.用移情手段,把人的生命转移到宇宙之中,使人的内心世界得以物化,这是中国古诗词最常见的现象.
  月亮,在普通人看来,它不过是黑夜到来的象征,但一进入了中国古诗文中,便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具有了无比的生命活力.“唯有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失意文人的一种精神解脱慰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朋友相思之情的自然流露.
  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抓住了“月亮”,这一中国文人所青睐的意象展开抒写的,唱响了千古,永久地回荡于中国文学长廊.陆时雍称它为“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赞它为“情文相生,各各呈绝”,闻一多说它是“诗中的诗,顶蜂上的顶峰”.真可谓:一曲春江花月夜,荡尽中华士子肠.
  全诗从明月初升起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明月西沉入海落笔“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间写了月下的江流﹑芳甸﹑离人,诗中的一切物象情感都是围绕天上那轮明月来活动起伏的,月亮就成了诗的中心意象.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描绘的是月光泻在江流之上,万里银光闪闪的壮美景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形容的是月光洒在花林之上,花的晶莹洁白,这几句实际都是在写月光;“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月色像霜雪一样白,“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它的上半句是说月色的皎洁,纯净,它和前面的那两句合在一起,都是在写月色的.至此,诗人给我们绘画除了一副皓月东升,江上景色璀璨的优美图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风光无比热爱之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用明月的无穷无尽,对比人的代代交替,这里体现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人一代走了,一代来了,前后相继,而天上的那轮明月,还是那轮明月,没有丝毫的减损.这样看来,人生莫过于太短暂了,只不过是时光长河中的须臾一瞬.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沉探索.
  下面紧跟着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有情人别离的场景.男子要离家远游,如同天上的白云一样,慢慢地消失在人的视野之中,女子伫立江岸,目送渐渐溶入江流天色之中的男子,不尽离愁从心油然而生.我那牵肠挂肚之人,你今夜要栖息在谁家啊,闺中人独自立于高楼之上,望着天上的明月,一腔相思谁人诉.
  接下来的“可怜楼上月徘徊……鱼龙潜跃水成文”写的是闺中思情.美丽的月亮挂在楼的上空,透过窗户照在我所思之人曾用过的那面铜镜之上,镜在人去,闺楼之中,只有我空空荡荡的一个人,心中无限孤独.望月而生相思之意,闺中人卷起窗帘,意欲把这恼人月光卷入帘中,可帘卷月光依旧洒满闺楼;闺中人用水冲洗着捣衣的砧,打算洗去这上面的月光,水是流下去了,可月光仍然在捣衣砧上银光闪闪,内心充满了惆怅迷惘,这惹我满腔愁思的月光怎么也挥之不去.无奈之中,闺中人只好希望那片月光也洒照在所思之人身上,以传我相思之情.鸿雁传书,光难度;鱼龙报信,水成文.心中相思,最终也无法传于远游在外的相思之人.
  最后几句表达的是游子怀归之情.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春花已经落下,这预示着春天即将过去,而我却不能还家,依然客居在他乡.眼望江流带春东逝,江上明月西沉落入水中,我,这离家的游子,与家乡天各一方,归期无限,胸中的思归情怀随着这岸边树的摇动,倾洒于茫茫江面之上.
  整首诗,写了初升之月﹑西沉之月﹑江流月光﹑空中月色,闺中月光,可以说每一部分都是围绕月亮展开的,并且把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人生短暂的感叹﹑闺中人思情﹑游子怀归之情,都融入对月亮的描写中,月亮成了牵动全诗主线式的中心意象.诗人把多种人生情怀都用移情的艺术手段,转化到了月亮这一有形可感的物象之上.可以说是:天上一轮月,人间无限情,一切都是月亮惹的“祸”.
  天上明月,对人生短暂的哲思,热爱自然风光情感,闺中人游子两两离情,情景理自然交融,相映成辉,形成了一种优美﹑深幽﹑空灵的艺术境界,这是<<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扣动无数文人士子心弦的一重要原因.

  作者姓名:韩英振       毕业学校:曲阜师范大学       工作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中       电话:13685468479   邮编:25720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