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高考的五个问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2/17 9:04: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2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即木桶的容积是由组成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那块决定的。高考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要顺利通过高考,科目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我们一般是这样估算的,语、数、外三门,每门必须过100分,综合必须过240分,这样的考生考中的概率几乎可以达到100%。有一位科目较差,我们称之为“跛腿”,“跛腿”科目如果距离上述参数在10以内,问题还不显眼,但考中的概率会打折扣;如果超过30分,比如数学只考了70分,那么考中的概率几乎为0。笔者随机抽样进行统计,在30位考上二本的学生当中,达到上述参数的学生达21位,而只有某一门科目低于参数10分以内的有7位,某一门科目低于参数20分以内的有1位,只有一位同学低于参数20分,他的英语考了72分,总分545分,差点没有上线。
同时还抽样了500位落榜生,达到上述参数的只有2位,且成绩据分数线一个差1分,一个差3分,这说明达到这一参数落榜的概率仅为0.4%,换句话说,达到上述参数考上的概率可达到99.6%,记住,高考不是比你那个科目学得好,而是比你那个科目学得差。所以,如果真想考上大学的话,弥补劣势科目势在必行,咬牙切齿地补,坚定不移地补,不遗余力地补,直到各科均衡发展。
第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高考却是考查基础。
今年的二本分数线,理科是549分,占总分750分的73.2%;那么只要考生答对题目的80%,就足以考上二本。而高考命题的难、中、易的比例是2:5:3,这也就是说,只要考生能拿下中、易程度的题,即可通过高考。
所以,高考生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基础是否扎实。那么,在复习时,重视基础,重视中、易题是重中之重。有些考生,不重视课本,一味地做题,结果知识不成体系,平时月考时,成绩起伏不定,高考砸锅的可能性非常大。有一位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他对数学复习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课本上所有的公式、定理会说,会写,会证明(推导);二课本上所有的例题能顺利解决;三是课本上所有的习题都能顺利拿下。笔者曾就这三条标准做过调查,陕西省文科状元陈玥自认为达不到,她的同学刘田当年数学高考149分,也回答说达不到;2007年的费娜同学,高考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回答是“达不到”。
其他科目也是同样的道理,回归课本,紧扣课本,在把握了课本的基础上,适当做些拔高题,才是高考复习的正确途径。记住,“万丈高楼平地起”,抓住基础,打牢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
第三:学习是比效率,而不是比时间。
一个优秀的人思考的永远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延长劳动时间。
高考考的是能力,即考查考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能力是高考复习之本,不能不承认的是解答问题是有一定技巧的,既然有技巧,那就要通过一定的甚至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练习时正确的做法是:一定要把这道题想明白,想透彻,力争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一道选择题做对了,有些学生不知为什么对,做错了,一听老师讲,便改过来,这样做题差极了,把选择题当做简答题来做,弄清楚他的来龙去脉。高考的复习不在乎做了多少题,而在乎怎么做练习。
第四:高考是比智力,但更是比毅力。
海浪打来的时候,黄雀会很快起飞,海鸥却需要很长时间的滑动才能升空,可是能穿越大西洋的不是黄雀而是海鸥。原因很简单,因为海鸥不停地飞。
高考具有与此类似的性质。不必说高中三年,仅仅在高三这一年里,考生的命运都有很大变数。笔者进行抽样调查,一个70人的班级(高考二本上线31人),把高三第一次月考的数据与最终高考二本上线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高三第一次月考前10名的学生二本上线8人,第10至20名二本上线7人,第20至30名二本上线4人,第30至40名二本上线4人,第40至50名二本上线5人,第50至60名二本上线2人,60名以后二本上线1人。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次月考名次排在前面的学生,上线的概率要大一些,但并非就是百分之百,例如第4名、第7名的考生最终落榜;排名在后的考生也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只是概率小一些罢了,第一次月考中第64名的考生最终上线。
高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长跑,咬牙坚持是最重要的,也许你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你一定要跑得最久。笔者与带毕业班的班主任沟通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生无所息的学生,最终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相反那些花而不实,成绩忽高忽低,今天请假去减压,明天旷课去放松,豪情来了三更眠五更起,兴致走了一蹶不振的学生,最终都不会出好成绩。
我把一暴十寒的学生称为“喷泉式学生”,把持之以恒的学生称为“小溪式学生”,喷泉永远不会流进大海,而小溪却会越走越大,总有一天会百川东到海的。
第五:高考不是看你答对了多少,而是看你答错了多少。
高考是残酷的,残酷得会消灭一切偶然性;高考是公平的,公平得你不能心存一丝一毫的侥幸。高考永远是实力的大比拼。
有比赛就有发挥的问题,我不否认高考有超常发挥的现象,但我强烈建议广大考生千万不要抱超常发挥的幻想。说实话,太多太多的学生是失常,能正常发挥就老天保佑了。
那么,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队,被称为精锐部队,它的战斗力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分工明确,行止有度。同理,训练有素的学生,出差错就会少一些。例如规范答题,分点列举,会做的题拿全分等良好的习惯,会给考生带来巨大的收益。每年都有考生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大惊失色,单就答题卡填涂这一项就吃尽了苦头,有些人要么填涂太轻,要么填涂不规范,要么擦了涂,涂了擦等,造成阅读器不识别;或者有考生没有养成随答随涂的习惯,答着答着忘了时间,等到考试终了前的几分钟才慌里慌张地填涂,有时一道题涂错,后面的道道题都跟着错,结果可想而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考是智力因素的考察,也是非智力因素的考查,高考的总考试时间也就十来个小时,却考查了考生十几年来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心理素养,人文素养等。把刘备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迁移过来,也同样适用——“勿以错小而为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