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舍的“京味儿”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26 7:55: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76
  说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不能不说到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拿《茶馆》举例,第一幕,幕启:“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满台奔跑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 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相面的唐铁嘴。。。。。。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 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幕一拉开,观众就眼花缭乱,颇有顾此失彼的担心”。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北京的茶馆文化。  
  之所以有这种效果,第一是因为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字条,后台厨房的炒勺敲打声,柜台、炉灶、高大的屋子,摆着长桌与大桌,长凳与小 凳,后院高搭着凉棚,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相面算卦走街串巷,让人一看就知道老北京的茶馆,如今的茶馆中想必不会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烂肉面也早就成了历史。  
  其次就是对于民俗的表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通过错综的风俗史画,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五光十色的特定生活场景的描绘,被恩格斯称为: “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同样,老舍卓越的艺术画笔下的民俗风情给我们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 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清朝灭亡,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十多年的历史。  
  自元代以来的近八百年中各种文化形式在京城盛行,作为正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建都北京,给它带来的影响最大,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形形色色在这里体现得最突出。老舍先生是满族人,他笔下的民情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和满族生活特点。从想娶老婆的庞太监,想作皇后的庞四奶奶,再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兴办实业的秦二爷,囊括了北京的各个阶层。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在老舍的文章中留下声影,同时也为末代王朝敲响了挽钟。  
  老舍先生笔下的民俗风情不仅是“京味儿”的大的文化背景,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习俗风味的工笔画。如在开篇提到的《茶 馆》中旗人装束的打扮等。再有就是“礼”,老北京人不仅礼多,而且做事要脸面,所谓“外场人不做老娘们事”。松二爷、常四爷一出场就是让茶、请安。第二幕时常四爷卖了菜,松二爷衣着寒酸吃不上饭,一见面仍然是请安。  
  这种种形象、礼节、打扮除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在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找到,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上语言的运用也很重要。老舍发现了中国话、北京话所具有的简劲,特别是戏剧对话。老舍举过一个绝妙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媳 妇哭婆婆,或许用点修辞,当她哭自己的儿女时,她只叫一两声‘我的肉’,而昏倒了!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工友在他痛苦的时节,是同样的只会叫‘妈’的。”  
  那么具体说到“京味儿”,我认为应该是以北京普遍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为背景,且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 习惯、语言融合成一个整体。但是从其它表现北京的作品中,虽然也有许多地道北京方言的运用,也有提笼架鸟,却不能被称为“北京味儿”。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 因是因为老舍本身就是北京人,他本身就具备北京人的精神、气质、性格。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曾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 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老舍虽说是“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必是经过长期积累,才对北京生活、文化等一切有透彻理解。心中有丘壑下笔 自然有神。  
  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作者总结的“京味儿”作品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儿”题材的合格线; 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我虽然也有涉及,但也不是十分深刻,总之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京味儿”文化并非能轻易说清楚的,我也只是说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