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给自己“挑刺儿”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30 5:43: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2
  《咬文嚼字》杂志真是全国出版界的一个出新闻的地方。最近又冒出了一条好新闻,新华社上海社记者向总社发了通稿:《咬文嚼字》给于丹他们“挑刺儿”。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央视《百家讲坛》是一个有全国影响的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但好酒不等于味道绝对纯正。据初步检察,已发现毛病不少。如把“歃(音煞)血为盟”念成“插血为盟”;将“虚以委蛇(音移)”念成“虚以委舌”;连古代书籍中使用的“牙签”(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也被解释成“剔牙的牙签”,等等,不一而足。据悉,2008年第1期《咬文嚼字》的“品评”中,“学术超女”于丹被辨析出8个典型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庄子何许人”说成“庄子何其人”,把儒家的“舍生而取义”说成“杀生而取义”,对佛教词语“三界”误解为“三生”等。越是有影响的作家的著作、文章、讲话,越应该严格要求,给他们挑一下“刺儿”,指出他们的语文差错,免得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咬文嚼字》杂志这回“挑刺儿”的坛主,又个个都是名家。计有:于丹、王立群、孔庆东、毛佩琦、刘心武、孙丹林、孙立群、纪连海、易中天、孟宪实、隋丽娟和阎崇年。此举一出,反应似各不相同。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内心不满,也有的积极配合。最值得赞许的是刘心武。他把新出版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本中整理出自己发现编校错误主动送来,“自暴其丑”。这样一种对捉错的态度,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不失为名家风范。也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在《百家讲坛》上教育别人的坛主,应有这样的雅量。
  于是又联想到我们的报纸。众所周知,现在报纸上的错字实在太多,每个版上细细找一下,错别字、文句不通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大字标题上,“弹眼落睛”的错字也屡见不鲜。出了差错,多数是出门不认货,很少见作者更正和作自我批评的(除非是严重的政治性的差错),见错不怪,习以为常,无错不成报。其实,在报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与其到年终开展“发行大战”,不如在平时多花点功夫,努力提高报纸的质量。要把报纸办好,是否可以先从减少错别字入手。借鉴一下《咬文嚼字》杂志的成功经验,各报能不能自己来“咬”自己,认真地自查报上的错别字。与其让别人来“咬”,不如自己“咬”自己。一张报纸,错别字连篇,又如何取信于读者?
  如何捉错,办法很多,这里建议学一学前时《新华每日电讯》的做法,专门在报上辟一个读者捉错的专栏,指出昨天报上的文字差错,今天登报;也可在报社内部专门设一位检校人员,专门捉错;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还可以给捉错的读者一些物质奖励;如果决心更大一点,还可以邀请《咬文嚼字》来捉错,引火烧身,定期公布结果。不知文新集团中有哪一家报纸,有这样一种自己“咬”自己的勇气,率先带一个头,自己给自己“挑刺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