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情绪不乏幽默 流行语也是文化载体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4 11:40:29 来源:文汇报转载 人气:598
流行语中不乏幽默
有关专家分析,不少另类流行语借谐音来表达新意,比如“美眉”谐音“妹妹”,“软着陆”指某同学补课后成绩稳定或安然度过难关;“蛋白质”就是“笨蛋、白痴加神经质”;天才就是“天生蠢材”等。
虽然这些流行语显得有些另类,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新异性、知识性和谐趣性,而且也体现出“始作俑者”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其中,不少流行语采用了财经、新闻用语、英文缩写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等,比如用“崩盘”形容失恋,用“寄托”概括GRE和托福。
不仅如此,流行语还善于通过“反语”、“别解”、“比喻”和“拆字”等手法,使原先一些中性或者褒义的词,变成了具有调侃意味的用语。比如“名捕”是指考试时对作弊学生毫不留情的老师,“自大了一点”就是“臭”等等。这些语言的流行,也反映了大学生幽默的一面。
流行语宣泄情绪
不过,也有一些流行语却显示了大学生的某些负面情绪。比如“郁闷”一词,在很多高校中都已成为所有学生的口头禅,凡是困扰、空虚无聊、压力太大时,都可以用这个词一言以蔽之。“不爽”也逐渐在学生中流行,还有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率甚高的“我晕”、“烦”、“什么世道”等,已成为大学生情绪发泄的标准用语。
根据部分高校的调查,如今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呵护后走进大学校园,面对集体生活一时难以适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坦言,在学校里面对从未经历过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以及今后就业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有些大学生难免会感到苦闷。某些负面的流行语,其实是他们目前心态的真实写照。
应加以正确引导
针对另类流行语走红校园的现象,杨颎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成长性,高校教师必须接受“校园流行语也是大学文化载体”这一事实,并尽力探寻流行语产生的心理机制,既不能一味吹捧大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全面封杀。
杨颎认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大学生在自身认知、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流行,通过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语来繁荣校园文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