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苦难面前丧失存在自觉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9 17:32: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55
福贵经历了生活的所有苦难,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 它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甚至不像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尾所说的那样是“在苦熬”,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福贵面对这一切没有抗争,没有挣扎,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没有意识,对自己身上的伟大品质也没有任何发现,他只是被动、粗糙而无奈地活着;他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往前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也没有任何一 刻有“痛苦的清醒意识”。对于这样的被动生存者,他毫无幸福和快乐可言,而《活着》的最后,福贵与那头老牛角色互换、相依为命,这是经过漫长的苦难之后所换来的片刻宁静的幸福生活。
福贵对苦难的承受是被动的,他的乐观也是盲目的,他学会了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都成了盲目乐观的、对苦难已经麻木了的人,他们过的就是没有“看法”的人生,福贵年老时,内心淡漠,是个没有“看法”的人,他的眼中只有“事实”:“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因着福贵和许三观对自己的生存没有了任何“看法”,读完小说之后,我们对他们俩也就失去了任何想象的空间。——他们不过是两个在苦难面前丧失了存在自觉的老人,一个对着一头老牛说着傻话的老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