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温岭中学语文高考情况分析

作者:温中高三语文组  时间:2008/2/15 6:24: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38
一、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概况
  1、稳中求变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首先是求“稳”,即保持一定的延续性,试题的整体布局、类型、试题的题量、各大题的赋分都与往年保持一致;但同时有了部分的“变”,即所谓适度“创新”。
  (1)变化最大的是将名句名篇的默写改为选择题,文学常识的考查由选择题改为改错题。名篇名句的默写所用的八个名句,全部来自要求背诵的课文,在考点的设置上,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但孤烟衰草凝绿”中“孤烟”不符合语境,当为“寒烟”,只要学生理解诗句,就不难作出判断。文学常识,语料来自虚拟的学生习作,贴近学生实际;在题目的设置上,除了重要作家、作品、年代、国别这些要素不超过考试大纲范围外,还适度延伸到有关内容,表达了出题者不赞成脱离内容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文学常识的出题理念。
  (2)文言文阅读考查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首先是阅读材料的选材有了变化。从2005年开始,浙江卷就突破全国各地高考卷一直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率先引入了散文。而今年又从哲理类、托物言志类散文转变为“序”这一古代的实用文体。选择的语料为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平实优美,文情酣畅,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典范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赞扬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将历来的三句翻译改为两句,增加了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语料选自《颜氏家训•勉学》。也就是说文言文的考查,由原来的一个语料,变成了一大一小的两个语料。  
  2、命题立意,能力为先 
  “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今年体现得更明确。字音、字形不单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今年仍延续去年的命题形式,把字音、字形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考查,重视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校勘能力;词语运用的考查,选择的大多是常用,但容易混淆、用错的词语;病句的语料则大多来自学生平时的错误。 
  3、题型创新,“新鲜感”强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与表达历来是整卷的“创新点”,今年浙江卷在形式内容上都有所突破。如22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一改过去仿写要求形式与内容均与原句相似,而要求句式相似,内容相反;23题虚拟了一份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这在全国各地的试卷国也是首次出现。第24题要求根据寓言概括寓意,这种题型是我省自主命题后首次采用,很有创意。材料改编自教材中“庄周梦蝶”故事,要求学生写出寓意。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求新意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2题要求针对反方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24题寓言以及寓意引导学生辩正思考,从而加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图改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22题仿写题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修辞能力,体现了语用题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   
  4、作文命题:延续中有突破 
  从20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话题分别是“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其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
  今年的作文命题在保持我省自主命题以来重人文、重生活、重理性等特色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突破。话题“行走在消逝中”,将现实的鲜活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哲学的深邃性和文学的诗意美,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普遍的共性观照等融为一体,无疑给考生搭建了大显身手的宽广平台。学生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可得兼收并蓄之效。无论如何,考生在作文过程中,都会有话可写,且有更在的选择余地。与今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比起来,实在是为数不多的好题目之一。
  另一方面,今年作文更重视“真情”。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落实“文中有我(人)”,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和反复提醒在高考命题中前所未有。这就提醒考生,叙述自我体验,抒发自我情思,表达自我认识等,是今年写作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高考改卷的过程中,书写自我的作文是很能得高分的。从去年开始,浙江省高考作文改卷时就特别强调了写生活抒真情的作文;从今年看,无论从出卷还是改卷,都在努力的改变高考考场作文的文风,并由此引导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5、难度增加,平均分降低
  尽管高考一结束,命题组与一些教师表示,难度比去年低。而改卷过程中,就让人感到学生得分不尽如人意,尽管改卷组努力放宽了尺度,卷子改出来后,理科平均分(89分左右)还是比去年(93.9分)低5分差不多,实际上今年的语文卷是比去年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题型变化,把传统的默写题变成了选择题,而将文学常识由选择题改为填空题,而这在往年高考中一直没出现过,且高考说明和考题示例也根本没有提示,造成考生很不适应两个题共6分,失分较多;其次是所用语料专业性太强,像23是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这是报社总编的工作,与学生生活实际差距很大,解题时显得生疏而有难度;再次出题者为了避免“撞车”,有的语料有些偏,第3题的熟语并不常见,第5题的对联涉及文化常识也让学生犯难。
  二、我校今年高考语文成绩及复习策略
  1、高考概况
  今年我校有1440人参加高考,语文平均分理科为102.4,仅与台州中学差0.6而屈居台州市第二。全校平均分为102,也稳居台州市第二。120分以上的有56人,最高分为132分;110分以上的有344人,占总人数的23.86%;100分以上的880人,占总人数的61.11%。这样的语文成绩在我校扩招的背景下已很难得,扩招后人数剧增,拉升1400多人的平均分,是难之又难;再加之温岭社会更重视理科,文化底蕴、语文氛围远比不过临海,所以能迫近台州中学且遥遥领先于第三名已实属不易;与往年比较已经有了大进步,且已吹响了向台州第一进军的号角。
  2、得分优势
  主力优势来自于选择题和和作文。
  (1)42分的选择题,全校学生做得相当不错,平均分大约在30分左右,且每班都有部分学生得满分。这为整个平均分的提高奠定了一个稳定的基础。这一部分以语基为主,能力层级则以识记、应用、理解为主,强调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技能,是需要花“死功夫”的部分;这一部分的高得分,说明我们在复习中是下了硬功夫的,学生的双基是扎实的。
  (2)作文成绩有大幅提高,据学生估分,作文平均分约44分,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今年高考学生我校能发挥出水平,表明了语文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更能说明考前的作文“大运动量”训练是有成效的。
  3、正确的复习策略
  (1)学校重视,多方努力
  学校领导在近年来开始狠抓文科学科的提高,尤其是对语文、英语学科,化了很大的力量和精力。今年复习迎考阶段,学校邀请了浙大博导、浙江高考语文改卷组组长吴秀明 教授和杭州市经验丰富的语 文 老师到学校讲学,同时也发挥内部的专长,请有 关 老师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整个教研组的教师积极配合,大家群策群力、齐心协力,认识到位,全力以赴。全组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讲义,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精选专题材料、精选各地流入的试卷。这样形成合力,使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2)扬长避短的复习策略
  首先,大家根据温岭学生重理轻文、语文素质相对较低的特点,降低复习重心,从基础抓起。由于平时学生对于语文的重视不足,只能在高三时采取“短、平、快”策略,通过大运动量训练,短时间内形成局部优势。同时根据理科学生强逻辑思维的特点,重点加强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分析出题意图,解题技巧,努力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
  其次对于作文这一高考的重点难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突破。一方面精选作文题进行集中的审题训练,让学生的思路在 老师同学的引导下不断的拓展,短时间内熟悉不同题型、不同题材作文的审题关键和写作方向,要求学生善于分析题目语料的内涵,把握其层次;并从中把握出题者的意图,选取最佳角度,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选取新鲜的材料,努力增加作文的得分点。另一方面印发学生中范文,用身边同学的好构思、好材料、好文采去引导所有同学的作文方向、文风,激发所有同学的潜力。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很有用,最后一次印的学生作文中就有一篇好散文与高考作文相似,其题材、构思完全可以移入高考作文,这使得仔细看过此文的学生有了一个参照,在考试作文时得心应手。当然,我们还根据上一年作文改卷组特别强调写真情实感文章的要求,努力纠正学生的文风,让学生多写来自生活的鲜活题材,多抒发发自内心的真切情感。从考后的情况看,这些措施都是对路的,也是对今年语文取得好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对于三大阅读,采取各个击破,分项训练的策略。在练习中找规律,强调答题规范,使三大阅读少丢分。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方向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今年的高考语文卷中,许多语言应用题要求学生有更大的语言视野,如有个熟语“马尾巴串豆腐”,大部分学生没见过,而祝贺老师七十寿辰的对联,综合性很强,要考虑“七 十” “老师”“寿辰”三个要素,且要有较扎实的文化常识。这对于平时语言知识不够丰富,古文化背景严重不足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关。今年还强化了鉴赏能力的考查,将历年都采用多项选择形式的21题换成了“赏析”题,这也使得许多学生无从下手。
  (2)面对创新题,学生一时不适应而无从下手。今年第六大题(共13分),可以说全是创新题,22题、23题、24题,要么形式上,要么内容上,与以往不同,设计很有创意,不仅重视语言形式,更重视了思维能力还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这让语文基础薄弱,语用能力差的学生吃到了苦头。
  (3)文学作品阅读得分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差,而鉴赏评价能力则更差。而今年恰恰强化了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观表述的文字也较往年多,这些恰恰是学生的“软勒”,所以今年18分的阅读题,全省平均只有8.7分。
  3、作文方面,还是存在着思想幼稚,语言贫乏,无生活感悟等问题。
  2、今后的方向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觉得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学校和家庭要首先营造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规范语言,善于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如演讲、主持、辩论、讨论等,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思辩能力。
  (2)课堂复习的同时要强调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每年的第六大题都会有创新,平时的复习训练很难扣得住,所以平时的复习训练除了用大量的题目对付题型外,还得着重于培养学生在不语言环境中的表达能力,强化语言实践和语感的培养。
  (3)从高一(初中、小学更好)开始,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指导,扩大阅读面,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4)从高一开始就要有高考意识,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将高考的知识点能力点尽量落实下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应该在高一高二完成好,高三集中解决重点难点。
  (5)作文已“回归自然”,提倡写生活,写真情性,日常的作文训练、作文考试必须要把握此方向。改好随笔、用好随笔,是纠正文风的一个好方法。当然,大作文训练应当加强且应该有系列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