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蔽民族的目光:帝王文化
作者:不详 时间:2008/2/21 22:59: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97
那么帝王文化是什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部分。据学界之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板块:儒、佛、道以及帝王文化,其中后者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其源于夏商周时期的皇权,较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两家要早近千年,较佛学(从印度传入)则更早。从秦始皇起,帝皇通过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等强势手段,吸收或废除儒、道、佛三家之有关学说——吸收对帝王专制有利的,废弃三家人性的学说,逐步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三纲五常”、尊卑分明、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一系列伦理规范。其特点为缺乏或根本没有民主、人权的精神,一切以帝王或宫廷之名义号令天下自律。帝王文化从而成为“圣学”中的显学,深深积沉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帝王文化成于儒、佛、道三家而又高于三家之上的事实,于是儒、佛、道三家鲜有的人性之说便也成为软弱无力的史料。帝王及其亲属贵以“真龙天子”或皇族定于一尊,“天人合一”成为天下百姓的紧箍,形形色色的农民起义以“解救天下”,推翻帝王为“己任”,到头来也一个个“龙袍加身”,成为百姓新的专制者;而天下芸芸众生,以被赐予“龙的传人”而沾沾自喜,至今,虽也融入世界潮流,但骨子里仍祈盼好皇帝、清官下凡。这便是当今帝王影视丛生的沃土。那么古人今人的思维为何如此一脉相承?惟传统文化中的帝王文化(也称皇家文化)熏陶孕育也。
中国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倒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之路已走过了漫长的86年,皇帝早已被拉下马,但根深蒂固的帝王文化不但当时未被触动,在这之后发生的,众所周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勇士们又不分良莠,一古脑儿向孔孟之道开炮,从而又放过帝王文化一马。所以,至今国人意识中帝王文化情结依然深沉未散(特别是那些热衷于编导帝王影视的人)。长此下去等于自蔽民族目光,这不用说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深化,更何谈与时俱进,根除腐败的伟大目标?
(感想)
我觉得帝王文化说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因为法家思想和独裁专制的特殊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中唯一为专制提供理论辩护和实践指导的学说,只要帝王统治还存在,就不可能真正的从政治领域去掉法家的影响。(在秦朝以后法家摆不上台面,不能说, 但可以做。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法家的那一套是无处不在的)
第一个推崇儒学的汉武帝就是这样的典型,在当时就有人指出,汉武帝是外儒内法,“外施仁义而内多欲”,政策表面上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行为方式却非常的象秦始皇。汉宣帝对他只喜欢读儒书的太子进行了严厉呵斥,表明了实际上汉朝皇帝是承认法家对他们政权的支撑作用的。
法家的影响在汉代不仅仅体现在政治运作当中,而且也体现在纯粹的思想领域。董仲舒的儒学作为国家哲学,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为了让儒学适应大一统的专制政府而用法家思想对它进行的修改。(另外也有道家,阴阳家的影响)我认为在汉代末期以后,由于这样的思想大整合做的不是很成功,其弊端越来越明显,董仲舒的儒学实际上是被放弃了,法家的影响也从此退出了主流思想的领域。
但同时,由儒学所提供的社会道德系统也面临崩溃的局面。(儒学在某些贵族世家的传承还在)这也导致六朝时期填补真空的道教和佛教的兴起。
直到宋代,儒学在理学家和心学家的努力下,重新整合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想,回到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代由于将朱熹的理论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更使新儒学在政治领域的地位确定下来。
我的个人看法,由于封建社会后期专制政权的加强,法家的影响在元代以后也开始强化。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如果社会比较开明,往往会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同时流行。但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思想或哲学通常只有一种。比如,在中世纪,中国儒,释,道三教论衡,没有一个教派象以前的汉代和后来的明清时代的儒教那样达到了独尊的地位。
这么长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的是谁呢?我认为,应该还是儒教,因为中国的主要的道德标准还是它提供的。(不排除在某些过渡历史时期如六朝,佛教和道教起到了暂时的替代作用。)正如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提供了主要的道德支撑一样。所以,我们没有都成为基督教徒,佛教徒或回教徒应该感谢孔夫子。
但是,儒学虽然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却不足以塑造整个社会系统。这是由儒学的本质所决定的。人民很早就发现,在精神文化领域,补充一些佛教和道教的理论有助于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而在政治领域,这个儒家最看重的地方,它也不能包揽一切。儒学是一种道德伦理,一种社会规范,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目标。但不涉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如周的封建,秦之后的君主专制,和现代西方的民主)它希望用官员的道德典范作用,使社会大众自动的形成秩序。这可以说既是儒家的优点,又是它的缺点。因为正是同一特点使得儒家具有了超越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永恒性。
在这一点上,法家是空白的填补者。且不论好坏,他起码提供了君主专制这一具体可行的制度。只要人们不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如西方)社会系统,法家的作用就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从秦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里,我们不可避免的看到了儒家和法家扯不断,理还乱的宿命纠缠,正如同阴阳那样。儒家属阳,明白可见,但官员们会慢慢明白,在实际操作中,儒家的方法还是应该多说少做,因为它和制度有矛盾。法家属阴,属于潜规则的范畴,不能摆到台面上,实际作用却很显著,上级们也总是有意无意的在维护它的效能。可能正是这种复杂关系使两个学说的实施后果经常被混淆。
在看鲁迅的小说时我有这个感觉,很多恶劣做法难以分清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的,但板子更容易打到儒家的屁股上,可能是因为政府大声的,公开的声称他们遵循的是儒家先哲的教导。人们在打倒孔家店的时候没想到打着孔子旗号的店里有可能卖的是别家的假货, 而不是孔夫子的正牌产品。孩子和脏水一起被泼出去了。
我觉得,可能也是由于这一制度特点,随着一个朝代统治时间的增加,老百姓逐渐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因为官员们自命为道德的最高典范,实际上却说一套做一套,用权术和阴谋来为自己牟取好处。儒家的独尊地位抬的越高,这种虚伪性就越强。到了古代社会的末期,随着理学的统治地位被空前高扬和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这种虚伪风气从政治领域传播到了民间。
这个儒家被捧杀的进程到了某种阶段,对社会活力和思想进步的压抑会造成其弊端的凸显。接着会出现儒家和它支撑的道德系统的崩溃局面。如汉亡后名教的衰微和清亡后五四运动对儒家的批判。本国的和外国的思想会趁机兴起,一个新的思想整合过程又开始了。
权力崇拜传统决定了帝王文化情结。为什么中国有权力崇拜传统?中国古代官员们可以说在所有阶层中干的最少,利益最多,掌握了人民的命运。这样当然大家都崇拜权力了。这种不合理的情况是由不合理的制度所决定的。而专制制度的行为方式和经验在法家身上得到了最权威的总结和提高。
一个表面上宣布声称信仰儒家的政权或个人未必是真正的儒家信徒,他有可能是为得到更大的利益做出的伪装。象岳不群那样的人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应该不是偶然的。岳不群表面上象是一个儒家的君子,实际上却对法家的权术和阴谋掌握的很熟练。
普通人为了小事都有可能说谎,更何况是政治领域关系着这么大的利益。在国外,人们普遍认为政治家的话最不可信。这就是为什么往往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死了以后他的思想才被采纳。
儒学就是这样,不但孔子在世的时候儒学不能用,在孟子和荀子这些有可能成为权威的人在世的时候儒学也不能用。秦始皇要用法家, 韩非子就得死。应用这些学说的人免不了要对学说做有利于自己的修改,要自己拥有学说的解释权。当孔子,孟子和荀子活着的时候很难容忍这个,而且用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权威就有可能比皇帝还大。
我认为儒家在当代社会仍然适用。 就象基督教,YSL教,佛教在当代社会依然适用一样。因为儒家探讨的是人性,无论在任何时代,人性都是永恒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法家的那一套是有时代局限的,它只适合于君主专制。我仔细的说明在长时间古代社会里,儒家和法家思想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也是为了把被历史的迷雾所遮盖的儒家真意分离出来。因为我认为对中国来说,它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是民主社会,但基督教的影响却非常大,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没有基督教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民主。我觉得,儒家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
孟子我也是很佩服的。因为他的思想更具有民本精神。孔子的名字却在历史上和专制行为过多的联系了起来。我觉得其实他还是比较冤枉的。许多以他名义实施的宣传实际上是被法家的思维改造过的。 很多的禁锢人们思想的,被称为儒家学说的提法实际上在论语里是找不到的,甚至和论语的看法是对立的。
我觉得孔孟的儒学并不特意维护统一还是分裂的政治格局,在我的印象中孔孟似乎只是尽力维护现有的政治局面,并且保持政权之间的和平。所谓和而不同。
集权制的国家需要统一的国家哲学,这是法家的观点。只是由于法家的学说在实践过程中证明对人民的说服力不够,不得已才换成了儒家的学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