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伸我们的象牙塔之梦——给中国学子算一笔上大学的“明白账”

作者:不详  时间:2008/2/24 14:59: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11
[背景] 
  据“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数据,世界上学费开支最贵的为日本,大学生平均年支出为8930英镑。但考虑到日本人均GDP为中国的31倍,日本人的8930英镑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而中国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却超万元,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大学生每年的支出相当于日本的三倍,稳居全球第一。 
  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披露,《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计划将于2007年制定。教育部根据新出台的办法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六年间从来没有调整过。大学学费标准一般来讲是按照每名学生培养成本的25%来收取的。“但学生培养成本确实很难计算,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教育部称,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 
  上大学需要花多少钱,无疑是考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有关大学学费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诸如大学学费标准究竟几何,怎样来计算等等,各方说法,堪称见仁见智。而今,当学费将与成本挂钩之际,大学生培养成本问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透析培养成本的网,破解大学学费之结,不妨让我们来走近观瞧—— 
  捋清培养成本“千千结” 
  成本核算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核算后的公平与公正,就必须保证成本构成的准确、科学。据了解,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其中明确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组成,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那么,大学生家庭所缴纳的学费标准是如何来制定的呢?曾有媒体报道,如果与中国每个家庭的现有收入相比,大学学费确实不低,但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整个投入相比,只能算一个小头儿。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表示,教育部在对高校生年均日常运行经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育成本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综合一下,按25%提取,每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元,现行的学费标准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但是,这已是几年前的标准。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费已超过了这一水平,而艺术类院校每学年的收费普遍超过1万元。 
  现行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从2001年起,每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都要专门下发通知,强调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标准应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再提高。事实上,从2000年迄今已过去了六年多,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始终没有提高。国家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2006年,针对高等学校收费出现的新情况,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这个《规定》中明确了高校的行政事业收费,所谓向学生收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学费和住宿费的标准必须要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执行。考试费用的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级物价部门批准后才能实行。特别是提出了高等学校收费必须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收的是什么项目、按的是什么标准、收的是什么范围等必须要予以公示,未经公示,不得收取。 
  应该说,学费问题现在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6年4月,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初稿出台,正式的办法“无论如何今年都将出台”。但由于涉及的内容复杂,初稿要经过到各高校初步测算等步骤,收集各地方物价部门和财政部门意见后,才可能最终确定定稿施行。据悉,不同学科的不同成本,文科、理工科、医学、艺术类不同培养成本,核定办法考虑到了这些因素。 
  成本当前,学者们自有一番评析——上海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青年学者熊丙奇教授认为,首先得有成本核算,然后才能谈成本分担比例;将行政花销全部计入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办法不合理。国外高校仅是办学实体,但中国高校还是一个行政单位,除教育功能还有很多行政功能和社会功能,比如养活退休职工等,使得高校成本非常高,核定也非常困难,到底哪些是应该划归教育成本的很难界定,界定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有争议性的东西。熊丙奇认为,将中国高校的高额行政花销全部视为培养学生所必须花销的成本不合理。 
  给自己算一笔经济账 
  数字经济时代,很多问题都需要由数字来进行验证。就大学学费而言,当然应该靠数字说话。 
  欲求“解”培养成本,以下一些大学收费数字应是颇具说服力的—— 
  2006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中国高校改革开放前是免费教育,20年前涨到200元,2005年涨到5000元,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25倍。 
  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结果,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一个本科生四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是在不考虑农民自身的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等因素的情况下。 
  据统计,中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均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100多万,高校贫困生比例达25%。 
  据“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数据,世界上学费开支最贵的为日本,大学生平均年支出为8930英镑。但考虑到日本人均GDP为中国的31倍,日本人的8930英镑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而中国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却超万元,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大学生每年的支出相当于日本的三倍,稳居全球第一。 
  再让我们来看这样一条数字信息——经过初步核算,一名大学生每小时的平均培养成本约为12.9元。 
  毋庸讳言,大学生培养成本应是一本人人都看得懂的“明白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2000年制定的大学学费标准按照有关的培养成本进行过细致的计算,并非毫无依据,但其内在的科学性颇值得探析。据统计,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高校收费高,历来是人们经常议论到的话题,无论当时制定收费的标准是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其成本是如何核定出来的,在给自己算过一笔账后,人们发现,高校收费仍是横亘在自己面前的一道较高的门槛。 
  2007年将制定的《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似乎对高校收费问题能够进行规范,有了比照的依据。但是,如果作为一个问卷的形式来调研,能否减少成本,使其与生活承受能力相适应当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而不会将视线投向大学生培养成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如何核定出来的等选项。 
  教育部门认为:“但学生培养成本确实很难计算,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的确,教育的成本真的很难计算,除了学费、住宿费、考试费外,学校一些基本建设和设备的投资以及其他一些费用算不算培养成本?如此说来,这个成本的基数就很多,包容量很大,若按照培养成本计算,有可能比原收费还要高。培养成本的高和低不是一个绝对数,地区不同,物价指数不同,基础设施条件不同,成本也自然不同,由此可见,出台一个科学的成本核算《办法》并非易事。 
  业内专家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是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考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教育成本的承担主体应该多元化。高校教育领域不同于物质生产领域,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服务,不仅接受教育者要分担部分成本,即使对那些不直接接受这种服务的个人或家庭而言,因为受益于教育服务的外溢效应,作为纳税人,也间接承担了部分教育成本,成本承担的主体相应地转移到纳税人身上。因此,当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围绕接受或提供教育服务这个活动而耗费资源时,他们自身便成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承担主体。 
  大学生培养成本可谓利系考生,事牵众心,是一个令人广为关注的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首先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究竟以何为标准,由谁来核算?哪些部门必须参与这项工作? 
  高等教育代表社会先进科技水平。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和装备必不可少,再加上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使高等教育成本呈递增的趋势。一方面,高校教育成本合理递增,但也有高校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声望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大化,这种现象被称为高等教育的“成本病”。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成本分担的主要形式是收取学杂费,另外,作为成本分担的重要一方——用人单位,目前只是以缴纳税款,通过政府渠道来分担教育成本,而根据用人单位接纳高校毕业生的多少来分担教育成本尚未形成气候,教育成本分担的公平原则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完整体现。 
  在2006年12月24日举行的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就是国家、学校和上学的学生本人各负担一部分费用。教育成本学生应该负担多少,是按照这个估算出来的标准收取学生的费用。成本分担机制的计算科学与否,这是一个令方方面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教育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高等学校学生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和核算方法。每个学生应该分担多少,无疑是一个很复杂的指标,因而研究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应该看到,对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统一制定,是一项复杂而又科学的过程,必须建立一个机制来确保此项工作的展开。在实践中,做到既有章可循,纲举目张,又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唯其如此,方能对学校产生约束力,从而成为让人们放心满意的民心工程。高校收费规范化,意味着从收费标准核定到费用使用结果报告全过程的规范化,而培养成本核算的透明化则是规范化的前提。人们最终需要的并非一个简单的收费标准,而是一套阳光收费规则。 
  大学学费键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等这些名词之后,敞开了一扇扇洋溢着温馨、人文、和谐的窗口,延伸着我们的象牙塔之梦。 
  http://www.k45.cn 2008-2-22 8:05:49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