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道义缺失的背景下,弱者如何保障自己——由《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想到的问题

作者: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 汤春耐  时间:2008/3/11 14:06: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42
 (这是和学生在课堂上论辩时想到的文章) 
  题目标题比较长,然而要叙述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社会道义,或者规则缺失的背景下,一个弱者如何去保障自己的权益。这绝对不是仅局限于现代的命题,我们现在在这里要讨论的由《廉颇蔺相如列传》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这个话题我之前已经在我博客中有所讨论,而今天在上课时谈到王世贞时突然引申出来的争辩。学生提出:蔺相如在赴秦国之前的曲直论说,实际与他之后的做法和态度是相悖的,因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交换和氏璧的诚意,而蔺相如却私自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不就是不讲信誉了么?这和无义之人,与蔺相如之前论的背负曲,有何异同?故蔺相如在这里的做法虽然结局是成功的,然而从道义上是不妥的。学生的说法让我惊叹,因为和王世贞说法几乎类似。 
  然而到底什么是道义?春秋无义战,我想问的是,究竟什么道义?有谁能说清楚。有人肯定会反驳:在这里道义的提出者是蔺相如啊!如果没有他对所谓道义的一番大论,我们还都不会想到这一层面!可是同志们不要忽视了!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秦国的。按照道理讲,秦王求和氏璧,难道赵国就真的没有一个可以回复秦国的人吗?(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我想不是的。赵王要找的不是能不能进入秦国的人,还是要能在保证自己利益最大限度得以不被侵犯、又能保证尊严的前提下或者拿回和氏璧,或者顺利交换城池的人啊!因为秦王到底是诚心交换还是无意交换(这里的无意有两层理解,一是只是一时兴起,无非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和氏璧,见机行事,能留下则留下;另一种则是巧取豪夺,完全是威逼利诱,简单说就是骗取),在不明对方意图的情况下,如何随机应变,这样的人才是难找的。而蔺相如先前关于曲直的言论,实际目的是告诉赵王,秦王已经派出使者来到赵国求和氏璧,那么赵国就必须也要有所回复,当然这点有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的国际背景决定的,处于弱者地位的赵国必须要这么做。 
  可能说到这里有人还是不能理解蔺相如的真实意图,那么请看他的后一句话吧!“城入则璧留秦;城不入,则臣请完璧归赵,”看明白了吗?蔺相如早就做好了两手打算,而这两种情况实际才是真是赵王最担心的,只是在这里原文根本没说罢了!!!由此而知:蔺相如之前的曲直论,是在回答是否要接受秦王的这次“挑衅”的,这挑衅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去不去秦国;二是是不是先给和氏璧秦王。请注意这里我的论断,我加了一个“先”字,我想蔺相如在途中捧着和氏璧的心情是复杂的,蔺相如所谓的不可不予,不是真的没有后路的全部奉送,而是见机行事,而是通过先给秦王以使赵在道义上占理(这才是他所说的曲直论的根本目的吧!),如果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理,我想他早就已经有所打算了!选择是多样的,但蔺相如早就已经胸有成竹,因为和氏璧的两种结局他都已经做好准备,没有谁能有拍胸脯保证蔺相如一定能成功,而这就可以由此看到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气啊! 
  解决完这个问题,我们再进一步。 学生们纠缠的是蔺相如之后的所为其实是不义的,因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交换的诚意,而蔺相如居然不顾道义偷偷送回了和氏璧。我想再次强调,在最紧急的关头,你究竟会不会被秦王的表象所迷惑呢?!之所以用迷惑二字,是因为我认为秦王正如蔺相如所说,是无意偿赵城的!理由在三处:首先在原文中有“秦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请注意这里的“指”字,再请大家回忆一下,拿城池交换和氏璧可是秦王的主意啊!既然对方已经带着和氏璧前来了,你也已经观赏了半天了,可你却在蔺相如以死相逼的情况下才召来官员指指点点要割让给赵国的城池,那你早在做什么呢?早有这样的打算了吗?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才拿出地图随意指点呢?可见秦王之前根本没有去想过要割让城池,或者说根本没想过去割让具体哪15座城池啊!不仅如此,这里的指,有多少人愿意去相信他就是真心实意了呢?蔺相如也指出“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狼来了的故事听过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处于一个弱者的地位,你该怎么办,你为鱼肉人为刀俎,独闯龙潭,你可曾想象一个弱国使者的周围都是敌对和鄙夷的目光看着你时你如何保护国家利益?! 
  所以之后的让秦王斋戒五日,我看更有可能是缓兵之计,否则你让他斋戒作什么?而且斋戒了又不给人家和氏璧。因为蔺相如已经完全占理了。和氏璧我已经按要求给你送来了,也已经给过你了,那么根据之前的曲直论,在这里我的义务已经履行完了。可现在的情况是你自己没有诚意,我才用计谋要回来的,这不能怪我,我只是担心和害怕而已,请理解我一个弱者的苦衷。所以之后蔺相如要求秦王的斋戒五日,恐怕就是为从者送和氏璧回赵而故意布置的。而不是真的有心欺骗。这怎么能叫我蔺相如欺骗和不讲信用呢?还是那句话,一个弱者我凭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秦王的无意偿城还可以被间接看出来。因为按照原文蔺相如的一番言论(我在博客里有专门文章论述),秦王实际上本来占有主动地位的,你有优势,那如果诚心要交换,那就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我赵国弱小,怎么敢抢占了你的城池不给你和氏璧?!这是国际背景决定的,赵国不敢这么做,当然也没有必要这么做,为了一块和氏璧侵吞秦国的15座城池,赵国恐怕还是不敢的。况且如果赵国如果真的侵吞,那你秦国完全可以在诸侯国间发布号施令,来讨伐我这个无义的赵国。到时师出有名,有理有利,到时候恐怕想和你秦国联合起来欲图来分赵国杯羹的国家不在少数吧?!说到这里,我想起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秦国正和楚国交战,秦国没有余力,赵国还可以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加兵于秦,这一点我是不能认同的,要知道当时秦国还是第一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能和他较量的似乎也只有楚国了。即便赵国能联系到诸侯国加兵于秦,当时秦的盟国是齐国,齐国首先不会联赵攻秦国的,我这里也不妨采用王世贞的假设写法:到时秦国可以献礼于齐,相约攻伐联军,联军左右受敌,其势恐怕不能与秦、齐相敌;其次,赵国联军攻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缘由就是囚徒困境,诸侯国之间缺乏信任。秦国只要放出话来,凡是攻秦者,秦必先举兵灭之。或与楚国修好。秦齐联军,哪怕就单是秦国,恐怕也没谁敢触动他。秦外的诸侯国在囚徒困境的包围下,谁敢做出头鸟?! 
  第三,我认为秦求和氏璧完全是秦王的一次兴起,或者说是玩笑和一时的喜好。这一点就更能证明秦王的无意偿城了。请看原文“秦终不以城予赵”,按照蔺相如给出的措施,倘若秦王真心实意想交换和氏璧,完全可以按蔺相如的办法去做。可在这之后却戏剧般的断尾了。和氏璧事件居然就此不了了之!可笑。我们且称之为和氏璧事件吧!这一事件在过程中还涉及到了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似乎稍有不当就有战火纷飞。可实际上呢,有头无尾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可叹!而这样的一个戏剧性开始又戏剧性结束的事件,倒成就了蔺相如,也使赵国发现了一个千古奇才。 
  一个弱者,战国时期所谓的道义就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规则。有时候智谋的应用似乎在这样的年代里对于弱者会更有效果。但是历史的客观性也决定了陷入囚徒困境中的其他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在结束本文的论述前,我想再申明下,蔺相如在道义的前提下提出的曲直论和之后的令从者衣褐怀璧归赵绝对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前者更多是对一种挑衅的应接和在“理”上取得主动的有利凭借,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背景下的,那就是秦国正忙于应战,和蔺相如对各种后果的应对策略(有瑕,若不予则与璧俱碎于柱)的,这是蔺相如用生命和勇气换回来的。而后者怀璧归赵(注意这里的怀),更多的是在已经占据了“理”的基础上后出于一个弱者本能的自我保护。难道这点还要再去强求吗?如果真的要深究和强求,那请你告诉我,在这个道义缺失的战国时代,一个弱者凭什么保护自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