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20 10:27: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150
  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会员之一,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先写诗,后写散文,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一生著作20 余种,近200 万字。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他写的诗、小说、散文虽各有成就,但相比之下他的散文创作更为成功,影响也最大,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正如1922年写的《背影 序》讲到散文在“近三四年的发展”时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用文学写人生,便成了他写作的当然的宗旨。
  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一般指他前期的散文创作。这些创作“漂亮和缜密”,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朱自清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追求不同的表现风格。他的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的散文以委婉缠绵见长,偏重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则见细致绮丽,而偏重于议论的杂感之类却又表现得机智深沉,而所以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核心在“真情”。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舔犊深情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菏塘月色》虽展现的是一幅朦胧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图,却又交织着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缕缕淡淡的哀愁思绪,融景入情,文情并茂,这里的“情”是多么的委婉、真切。
  二. 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和谐。
  散文贵有“文眼”,“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匆匆》的焦点统一在“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精巧,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轻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都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情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在风华年月里对生活的思索与人生的选择。《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全文工笔细画的春天的自然景物,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写人们的创造精神。朱自清的散文是用艺术的珍珠串起的晶莹闪光的项链,精美、和谐、匀称。在结构形态上,有象《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等以叙述线索缝合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也有象《冬天》、《春》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连辍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结构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都给人有紧凑、严谨的整体美。《绿》起首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末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呼应而又变化无穷。《荷塘月色》开头是悄悄地带上门出去,一路写尽月色中荷塘夜景,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联想与情感的涟漪嘎然而止,但结构上丝毫不给人有破绽之感,而是前后相称,和谐,完美。
  三.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平实,清秀而富有表现力。
  大量地吸收口语体的语言,因而使朱自清的散文表现一种明白、通俗、平易的朴实本色。读他的《儿女》、《给亡妇》、《背影》等佳作,如与你在拉家常,自有一股亲切味。但朱自清对口语不是掇来就用,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和锤炼,赋予这些口语以特殊的“达意”作用,又给人以清秀感。注意语言的艺术锤炼,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第二个特色。以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为例,“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绿”变成能触动的有生命物体。“心随着绿的潭水摇荡”,作者却说“心随着潭水的绿摇荡”,这一次序的变化顿使“绿”活起来。作者用了一连串拟人化的比喻来写“绿”:“松松的皱结须着,象少妇抱着的裙幅⋯ .象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象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这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绿”, 而且能触到“绿”。象朱自清这样富于表现力又具有个人独特语言风格的散文家,在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确实为数不多。朱自清无愧于“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的一些描写山水的名文,也都寄寓着他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某种人生。《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魅力,不只在他所描写的秦淮河的浆声、灯影、薄蔼和微漪,更在于它让人想起《桃花扇》及《板桥杂记》所载的“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历史的影象使然了。”今日的秦淮河繁华、哀伤,一如明末,繁华的景象留给作者的是哀愁,而这哀愁来自于对繁华背后的不幸人生的同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是写景的名文,更是抒情的名文,融情入景,以情见长,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散文文人气颇重。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胜”,是很有见地的。朱自清的文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散文。短短一篇《背影》感动着几代读者,就因为它感情的真挚、纯朴。有情才有文学,才有“美文”。纯真的情是朱自清散文的灵魂,决定着他的散文诗美的性质。
  朱自清长于写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名篇都表明了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的特点,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比为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朱自清写景描形、摹声、敷色、设喻、拟想,均面面俱到,一笔不苟,将人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象闲闲叙来,细细描出,勾勒出赏心悦目的图景,领略并沉醉于情、理、趣、景相融为一的艺术境界。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同时又显示着新一代文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