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0字。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
陶永武 浙江临海回浦中学
“一篇《锦瑟》解人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算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锦瑟》篇了。与李商隐的《锦瑟》相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创作动因与表现主题,引得评论家们多方探究,提出了种种看法和见解,却最终还是莫衷一是。可以说,在短短的近八十年中,《荷塘月色》的接受史绵延成了中国白话散文的一道奇丽的风景。
在此,笔者也不揣浅陋,试着对《荷塘月色》的主题及创作动因作一番解读。
(一)
《荷塘月色》首次以文学文本而非哲学文本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这是《荷塘月色》文本的最大价值所在。
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始进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塘月色》的读者,此时也一定陪伴朱自清先生一起陶醉在这一片荷香月色之中了。你看,不是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文本第四、五、六节)让多少读者迷醉其中!中学教科书也一直要求学生背诵这三节文字,可见其文字与意境的魅力了。但是,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人类心灵的第二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暂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显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浮现。以前有人觉得“峭愣愣如鬼一般”这一比喻与整个荷塘月色的意境太不协调了,旧版中学教材曾删了它。其实“落下”“黑影”与下句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倩影”又何尝协调呢?显然并非这个比喻有问题,而是朱自清有意而为之,只是我们一直未读懂罢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
又一个“忽然想起”,作者的心灵从“荷月世界”来到“江南采莲”。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以少年男女作为自由心灵的承载体,绝不是作者“忽然想起”随手拈来的。我们知道,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也。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