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招录取“软性考核”的几道坎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6 7:11: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2
  针对公众关注的高考改革,教育部官员最近表示,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虽“没有时间表”,但有了“路线图”。高招录取时不单纯看一次考试成绩,而要结合综合成绩、平时表现和高考成绩。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些省份已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依据。与以往“分数定终身”相比,高招突出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一“软性考核”的可操作性、公正性也提出了疑问。 
  从重分数到重素质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其中包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高考改革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虽“没有时间表”,但有了“路线图”,即将高考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实现分层次、多元录取的招收方式”。录取时不单单看一次考试成绩,要结合综合成绩、平时表现和高考成绩三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陆续在中小学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一些省份,综合素质评价已被纳入高考录取依据:2008年,江苏省将高考模式定为“3(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2007年高考是山东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除考试分数外,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录取依据;在广东,综合素质评价并无总结性的分数或等级“高低”,而是细分为多项表格,主要摘录考生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五个方面的表现,供高校录取时客观看待和选择。 
  相关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高考改革新方案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高考分数为高校招生录取惟一标准的做法,突出高考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软性考核”面临几道坎 
  不再“一考定终身”,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看似一项举措,作用却至关重要。辽宁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常红、教育专家孙尔峰等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这种“软性考核”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在高校录取时也不好把握,可能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外部环境营造得尚不理想,认同度遭遇社会意识挑战。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项重大尝试,综合素质评价采用非数值化的衡量标准,能否避免学校对学生的鉴定流于形式、高校对评价的认定做表面文章、得到考生、家长和高校各方面认同,还是未知数。 
  二是评价的区分度较低,评价结果趋同现象明显。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在考生成长记录袋基础之上,而此种评价模式,更注重让考生与自己的过去对比,是把过程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考生。但一旦如此,大部分中等及偏上的考生的评价等级就会出现趋同的情况,可能使高校招生录取时无所适从。 
  三是衡量标准过于单一,结果的可比性不强。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考生之间,乃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考生之间,各方面素质及其发展情况并不一样,倘若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四是过程性评价不易把握。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能,使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考生的成长过程,要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考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综合评价引入高考,若把握不好,可能会使过程性评价演变为终端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变成以高考为目标指向的评价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则指出,高考改革虽势在必行,但在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朱清时说,从很多省份已经公布的高考方案来看,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高考方案对农民、困难群体子女的关注不够。征求意见、举行听证时,往往参考的是城市学生的情况,而对大部分偏远地区、基层的学生情况没有充分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考的公正性。  
  “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农村孩子可能不擅长表达,综合素质或许也不突出,但这些又恰好是很多新高考方案中正在强化考查的内容。”朱清时说,由于农村孩子没有话语权,没法通过合适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而高考又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调整必然对农村学生不利。 
  ——高考改革需多方共同努力 
  就高校招生而言,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可以起到门槛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当参考的杠杆。虽然其在具体实施等方面还值得商榷,但只要逐步完善,并使之落到实处,就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副主任于涛、教育专家孙尔峰、黑龙江招生考试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沈永波等认为,完善高考改革,需多部门共同努力。 
  一是体系保障。展开来看,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德、智、体三大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标准。道德标准是高校招生的首要标准,智育标准是高校招生的重要标准,体育标准则是评价考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发展状况。高考要实现从单一选拔功能转变成为对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不仅需要考试机构、高等院校和广大考生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整个社会的大力协助。 
  二是法律保障。在高考改革中,考生、教师、学校与考试机构都需要法律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需要通过法律来协调和规范各自的行为,如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实施、中学学业成绩的评定办法、考试诚信体系的建立等,这些仅靠行政指令是力不从心的,必须有赖于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三是技术保障。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如电子监控、网上评卷、网上录取、网上考务指挥平台以及各类电子监测仪在体育、文艺特长生测试中的应用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设备整治考试中高科技作弊行为,为高考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专家建议,除上述措施确保高考改革大方向外,还应在具体实施中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应尽可能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从2003年起,教育部在部分重点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这一形式给高考改革带来新的思路,确能进一步减弱高考约束力。于涛说,尽管人们可能担忧因为高校增加自主权而使招生不公平现象加剧,但只要建立必要而有效的监管机制,公平招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从高考的上游即高校着手改革高考是必要的,这样做强调了学校自身的意识,本身的责任,选择出的人才也才真正符合高校的需要。 
  另外,建议“宽进严出”淡化高考。据了解,西方教育在20世纪以后奠定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他们的中小学都非常宽松,教育模式围绕着儿童健康的需要、合作能力的需要来完成,而不像我国目前大多只注重智育的需要。但进入大学后,国外学生的课业负担要重得多,这种“宽进严出”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http://www.k45.cn 2008-3-25 8:24:23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