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源自经典

作者:四川省泸县二中 王东  时间:2008/3/29 9:12: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0
  曾在《泸州晚报》上一篇对我市中小学生的阅读进行的调查报告《今天,你在读什么书》。文章提到现在的中小学生阅读倾向于青春文学,偏爱于流行的80后作家,而对经典名著“敬而远之”,一个接受采访的高一女生这样说:“名著?我几乎不看。因为中国的古典名著看不懂,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文字太生涩,读起来费脑筋。至于外国名著,很早以前看过《茶花女》《简•爱》《爱的教育》,现在已经不看了。”读罢怃然,为他们的浅薄,为他们的追风。事实上,一切的流行文学都源自经典。
  作为中学生,如果停留在读流行文学的层面,他总是生活在流行的光环里面,不能超越,更缺乏和流行说“不”的勇气和底气。如果我们熟读经典,我们可以和这些所谓的作家“叫板”。因为这些所谓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几乎出于对经典作品的模仿。
  韩寒是80后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作为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以《三重门》一举成名。殊不知,《三重门》直接脱胎于钱钟书的《围城》,从小说构思、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其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一个活脱脱的《围城》的翻版。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因抄袭别人的太多而输掉官司,赔偿了20万元的侵权费。应该承认,这两个作家确实有才气,但也不是天生就是作家,他们的成功,得力于对名著的钻研,继承和创新。
  至于其他的新派作家,其情况比上面说到的两位作家更有甚之。他们的模仿经典就不一一说了。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读一读经典,就可以打破许多神秘乃至对一些人的盲目崇拜。
  时下一些靠写作吃饭的人,由于没有生活的体验,靠翻老本发家的还很有市场。前不久流行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其故事是曹禺的《雷雨》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简单组装。曾经大红大紫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也明显带有《哈姆雷特》的影子。陈凯歌的电影《无极》拍得乱七八糟,也走不出拼凑经典的圈子。
  当然,我只要说,好像带有否定一切的嫌疑。但我并不想否定一切,并不想否定他们的成绩。我只是想说明,经典并没有过时,经典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远离名著,拒绝经典,我们将非常浅薄,我们将与世界文学潮流背道而驰,我们将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远。模仿和借鉴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模仿就没有发展,没有借鉴就没有创新。作家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明显地借鉴了《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安排,但丝毫不影响其为成功的小说作品。许多伟大的作品甚至是在借鉴中诞生的。
  古代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也明显的表现在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上。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借用了陆游的“一枝红杏出墙头”;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用了南唐诗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些名句,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推动了诗歌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我们读余光中的《乡愁》,总是被他的诗歌的简练传神折服:“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然而余光中写这首诗,也显然不是独创,他借用了宋代诗人的写法。请看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船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再看陆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相信大家对经典名著的推陈出新有一点感触了吧?所以我告诉学生我对于流行和经典的态度:经典是必修课,是必然完成的规定动作;流行是选修课,是有所取舍的选作动作。我们熟读了经典,就会“腹有诗书气自雄”,不会做一株墙头草,被流行风吹得东倒西歪。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