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重读丰子恺的《竹影》

作者:王 威  时间:2008/3/29 21:16: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66
  丰子恺说:“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1]涵养学生的“审美心灵”,使其以“审美心灵”观照世态百相、处理衣食住行,营造“审美的生活”。这种“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的教育,可称之为“审美人生教育”。
  《竹影》正是丰子恺“审美人生教育”思想的一个“缩影”,折射着其发展的三个层次:审美人生的“根基”——审美人生的“养护”——审美人生的“完形”。
  一、童心——审美人生的“根基”
  丰子恺认为:“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2]“犹之一块洋钱,在我看了立刻想起这是有效用的一块钱,是谁所有的,与我有何关系……等事;而在他看了,只见一块浑圆闪白浮雕,何等美丽!”[3]
  《竹影》写三个孩子在朦胧的月光下,猜问题、描人影、绘竹影,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趣,正是这种审美童心的呈现。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月光朦胧,清秀俊逸的竹影,斑斑驳驳、摇曳生姿。富于审美的童心,很快捕捉到了这一奇观。孩子们的眼睛,尚未为世务浸染,纯净如晨露,在那里,日月星辰、草木砂石,无不折射着美的光彩。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心灵,是艺术家的“根基”,也是其日后“审美人生”的根基。
  二、艺术教育——审美人生的“养护” 
  虽然儿童天生具有审美的心灵,但“小孩子长大起来,涉世渐深,现实渐渐暴露,儿时所见的美丽的世界”,就会“渐渐破产”。 [4] 要养护他们审美的心灵,就须施以美的滋润。 
  所以,对孩子们绘画的引导,“父亲”始终是超越其“形”,浸润以“美”。
  他教育孩子:“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这“最好看的姿态”,便是竹影所呈现的“美”。“父亲”引导孩子们走出“依样画葫芦”的游戏,像画家一样用心去感受、欣赏竹影的美姿,进而表达这种美。这是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擦洗孩子们审美的眼睛,涵养他们审美的心灵。
  孩子们问:“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父亲”回答:“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这里的“神气”也是指美,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更加突出“形似”与“神韵之美”的差别。用“墨”画竹,可以超越“绿”在“形似”上的干扰,更好地表现竹的“神韵”。——“父亲”始终将谈话核心集中于“美”上,引导孩子走出“形”的束缚。
  超越绘画的技术层面,无丝毫匠气之尘埃,循循以“美感”诱人,以滋润审美的心田,培养芬芳的胸怀,这正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心物交融——审美人生的“完形”  
  以“审美”养护心灵,使我们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润泽, “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5]这种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的交融,便是审美人生的最终“完形”。
  文中的“父亲”,便是“审美人生”的典范。
  看到三个孩子画“竹影”,父亲并没有因弄脏自家水门汀而生气,却以一种“欣赏”的态度融入其中:“谁想出来的?这画法这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父亲”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情不自禁地参与进孩子们的绘画游戏中,随他们遨游审美想像的“童话王国”。丰子恺曾借八指头陀的一首诗表达他的这种深情:“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6]
  “父亲”的生活原型——“丰子恺”本人,(参阅丰子恺《少年美术故事》可知)更是拥有“审美的人生”。
  他在《闲居》中谈到,曾以绘画的“构图法”来布置书房:“主人的座位为全局的主眼,……须居全幅中最重要的地位。”[7]其他物品“犹之画中的附属物、背景,均须有护卫主物,显衬主物的作用。这样妥帖之后,人在里面,精神自然安定,集中,而快适。”[8]在《闲居》中,他还将一年四季比作音乐,将春天比作门德尔松、夏天比作贝多芬、秋日比作肖邦和舒曼、冬天比作舒伯特。以这种姿态进入生活,所视莫非“绘画”,所闻莫非“音乐”,这是心灵之美与生活之美的天人合一,是美的不朽。
  司马长风评价丰子恺的散文说:“清如无云的蓝天,朴如无涯的大地,如春华秋实,夏绿冬雪。”[9]我觉得这也是丰子恺“审美人生”的写照,因为他“将生活与散文浑融一片,散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散文。”[10]
  参考文献:
  [1]丰子恺《教师日记(1937年11月26日 星期六)》,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第7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3][4]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第2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5] 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育艺术论〉》,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第2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孙冰编《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7][8] 丰子恺《闲居》,《闲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版。
  [9] [10]司马长风《丰子恺的不朽篇章》,《中国新文学史》(下卷),香港九龙昭明出版社,1980年4月版。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春花秋月 于06-12 08:09发表评论: 第2楼
  • 生活即美,美即生活。但追求至美的心又何时不是盈满至悲!
  • 甜甜 于04-23 19:07发表评论: 第1楼
  • 帮了我大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