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教参”——兼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参考”
作者:上海复旦中学 孙宗良 时间:2008/4/12 2:44:18 来源:会员panzhiwei 转发 人气:585
我并没有忘记,在我初为人师时,“教参”给予我的帮助,那时年轻的我,捧“教参”如捧《圣经》,它确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不小的帮助。我也知道,今日仍然有许多如那时的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是多么渴望有一本乃至数本能够给自己莫大助力的优秀“教参”,帮助自己度过教师生涯的断乳期。仅此而言,“教参”实在是有其生存的权利的,而且,在今天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底气不十分足的背景下,“教参”有助于培育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功德无量之事。然而,也曾多次听到不少同行,甚至颇有造诣的资深教师不无激愤地说道:没有“教参”误事,有了“教参”坏事。
所谓“教参”,是指提供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它可以是文本解读,可以是课堂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一些有价值的背景资料,等等。这些东西,能够给教师正确地进入文本、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导引作用和参考作用,给教师提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性支持,就此而言,“教参”确实是有价值的。也正是“教参”的这种参考价值,几乎每个教师案头都有几本教参,初人教坛的年轻教师更是把教参当成了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也因为此,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实验教材刚刚面世时,许多试点学校的教师因为没有用惯了的“教参”而感到“捉襟见肘”。可见,没有“教参”确实会误事,我们实在还无法拒绝“教参”。
但目前的“教参”,似乎是成事者少,败事者多。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教参,确实良莠不齐,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整个教学构想往往只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思想,缺少理念,没有思考的分量,难以给教师真正的启迪,而本来“教参”的真正价值就在于编者在文本解读、教学理念方面的个性思考。其次,是基本思路、教学手法雷同,缺乏个性,如同一本“教参”上的两篇课文《祖父和我》、《留住童年》的设计都是以罗大佑的《童年》导入;又如许多初中教学设计习惯采用朗读教学,但有些篇目不一定适用这一方法,或者可以有更理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三,缺少课堂结构的指导,上课有如作文,一堂好课既需要有整体性,做到浑然一体,又要有层次性,做到行云流水,这就需要“教参”给予有效指导,除了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外,还需要有过程的指导,如通过设计“问题链”等形式给教师提供支持,但现在很多“教参”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第四,部分“教参”对文本的理解有问题,这是最不能容忍的。此外,还有教学目标的模糊现象,表达的准确性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参”的价值和作用的发挥。
信息时代的“教参”又增添了“网络病”。在当今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借助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但如果变成依赖网络,就大有问题了。因为网络提供了资料搜索的便利,所以现今不少“教参”增设了“相关链接”板块,这是合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是,这一板块往往由于缺少整理、筛选以及充分的思考与组织,成了资料的堆砌。如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其“教参”初稿的“相关链接”中仅《城南旧事》的“代序”与“后记”就“链接”了几千字,这对解读文本、组织教学的帮助并不大。在信息获取非常方便的今天,这样的“相关链接”没有存在的必要。另外,在学习指导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如预习指导,大部分要求学生借助网络。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资源库,语文教学当然要引导学生合理高效地应用,但指导学生进行平面型扩展型阅读仍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
其实,我们还是需要“教参”的,只是我们需要真正有价值的优质“教参”。
我想,优质“教参”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优质“教参”应该是尊重学科特点、把握教育规律的,应该体现符合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具有先导性的教学理念;优质“教参”要准确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它还能够导引教师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优质“教参”还要注重课堂结构的设计,注重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优质“教参”还要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比如想象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鼓励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火花”,设计一些预案,调整教学环节,而不是让生成“屈从”于预设,压抑学生听课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等等。
其次,优质“教参”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参”忌讳千篇一律,但现今的“教参”却往往千篇一律,因为这种“教参”编写最省事也最省力,正好符合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但是,“教参”的缺乏个性,带来的是课堂的千人一面。现在有些公开课,缺乏鲜明的个性,教学框架、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缺乏新意,教师在这些课上展现出来的是匠化而不是创新,“家常课”就更是如此,这与教师长期受那些缺乏个性的“教参”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因此,如果“教参”编写者本身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观照和赏析缺乏个性感悟和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怎么可能从中得到对文本的深刻领悟,怎么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没有个性的“教参”必将带来没有个性的课堂。
再次,优质“教参”应该是有丰富的思想内蕴的。今天这个时代,资料的获取不再是一件难事,任何一篇课文,在搜索网站一查,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相关资料、文本解读、分析材料乃至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应有尽有,比“教参”有限的篇幅所能够提供的要多得多,如果“教参”依然是主要或者仅仅做一些整理编辑工作,那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教参”,需要的是思想,是深入的思考,是智者的灵光闪现,是思想者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参”不应该就事论事按部就班地指导教师,而应该有思想的丰富性,有开拓的广度和挖掘的深度。
最后,优质“教参”还应该是有广阔思维空间的。“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而不是代替教师去思考,更不能代替教师进行课堂设计,甚至成为教师现成的教案,这样的结果不是帮了教师,而是害了教师。“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教师更应该是,因而优质“教参”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如通过设计问题链等,提供支持性框架,构建思考的平台,给予教师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帮助教师与课程对话,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多层次互动,使教师真正成为思想者,成为“师”而不是“匠”,这样的“教参”才是“善莫大焉”。
我希望,我们的“教参”,不再是网络资料的堆砌,不再充斥着人云亦云的学舌,不再是不同观点、不同理解莫衷一是的杂烩。我希望,我们的“教参”,有更多深入的精辟的文本解读,有更多独到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更多的课程意识,有更多的思考与思想的含量,有更鲜明的自我色彩。我还希望,我们的“教参”,能真正起到文本解读的导引作用,课堂教学的参谋作用,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
我更加希望,“教参”就是“教参”,只是教师的“教学参考”而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