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体例分析
作者:文学院 司丹丹 时间:2008/4/27 15:47: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81
一、 本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本教材贯穿了新课改的精神:
(1)在选文编排,作业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工具性也人文性的统一”。每单元后,设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版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的应用目的。
(2)具有时代特色: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族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编写贴近青少年学生,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选文中包含大量的名家名作,中外名作欣赏,使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与审美力,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深层次提升,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外达到人文与知识的统一。
(4)选文用历史眼光与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勇气。例如:第五单元出现的《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培养学生学习,培养深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实现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与新课改精神一脉相承.
二、 教材.教师.学生学习
本教材适用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在知识,认识的衔接上体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开篇第一单元的主题即是亲近文学,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符合学生的接受心里。第二单元以金色年华做主题,暗示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浓厚兴趣,通过阅读,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与共鸣。
第三单元是民俗风情,引入了鲁迅,沈从文,等名家学做,开始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较之一二单元是一个转折。
第四单元主题是多彩四季,开篇一“春”引入,符合节令,使学生能身心合一,真切体会。第五单元以关注科学做主题,崇尚科学,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内在潜力,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跨越,拓展了学生的事业,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六单元以奇思妙想做主题,选取四则“妙想奇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第五单元有一定承接,同时让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趋向。
总之,本教材在单元分布上成梯次,逐层提升,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教材的内部元素——五大板块的构件
(1)范文系统——阅读
本教材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各式各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A、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本教材选用了鲁、巴、郭、沈从文、艾青。老舍等现当代名家名作,词章优美,内蕴丰富,有利于学生审美内蕴的提升,综合美感的理性提升。
B、 中外古今纵横博览,以历史的眼光当下:二十五篇选文中,中国作家作品有22篇外国作品有3篇,白话文21篇,文言文4篇,题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题材,诗歌10首,散文21篇,小说1篇,寓言3则,既有表现绍兴风俗民情的《社戏》,有自然景观的美景《济南的冬天》,更有探索发现的《铁塔上的实验》,内容风俗多彩,古今博览,人文与科学有几结合,各有侧重。
C、 文白结合,服务主题,相辅相成。本教材以服务与单元主题为宗旨,未按传统方式,将文言文编与书末,而是以白话文穿插进入单元,每单元以编者的话做切人,提纲挈领总领全单元,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对单元学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重点突出。
(2)诵读欣赏
这一板块主要涉及,中外,古今诗词,对联,古典散文等课外阅读内容,是对选文的补充与提升,服务于单元主旨,形式多样,古典诗词内蕴丰富,是高雅的精品,对联通俗而富有理趣,是启迪智慧的名篇。通过古典诗词的背诵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外国名家诗歌的选编《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格树》,使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异域风情,在阅读中作对比,在对比中领略别样文化的艺术魅力。其中古诗3+3+8+2=16则,现代诗2则,外国诗3则,文笔精华4则。
(3)名著推荐与阅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诗词一样,是词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针对刚入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推荐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理解与语文阅读水平,反应孩童世界,贴合读者兴趣,与文本展开对比,符合课程标准中的“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人化”。通过阅读和思考,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实现人文与知识的整合”。
(4)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写作
本教材在如何更好的利用汉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在尊重学生情感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不增加学生困难的前提下设计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板块,包括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3个项目,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宗旨,每单元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项目,其中一、三、五单元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口语交际为辅,通过活动来贯彻单位主旨,实现角色的转换,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二、四、六单元以口语交际为重点,写作作为整个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贯穿6个单元。
例第一单元的主题“亲近文学”,实践活动即是“我爱文学”,开展读书周活动,分组进行文学创作,编辑一行“小小文学手抄报”等,使知识真正融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5)附录:
附录安排了应用文示例,名家书法赏析,字词表3个项目,鲜明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
字词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都是教材的闪光点,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
四、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课文注释,课后联系等要素。本教材的助读系统以一个单元主题,将阅读,颂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写作五个版块优化组合,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而组成单元。可简言概括为“主题单元式”。
本教材的单元提示位于每单元篇首,提纲挈领的对本章节进行概括,语言优美简洁,给学生以清新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与阅读的兴趣,向单元篇章主旨内容连缀成句,统一于主题,各有亮点,或古今,或中外,或诗歌,或散文,内容与形式别具一格,匠心独具。
古典诗词散文下均有课文注释,及时把对文中难点予以注释,减小阅读困难。体现了人文性。课后联系针对课文重点难点闪光点进行命题,引导学生思维,与教学目标相统一,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鼓励创新性思维,有对知识的迁移与独创。
eg: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诺曼比号遇难期》一文的课后联系中第一题是“文中的两个过请你解开,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讨论。”
课后一般设有三到四个练习,主要涉及对课后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评价感情的把握,重点字词句段的掌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教程,把基础累实,从关键突破,与素养提高,个性完善为宗旨。
补充:写作
本教材的写作版块根据单元主旨各有侧重,各种题材进行初步尝试,作为专题课文进行指导,外加修改作文的环节,用要求使用规范修改符号,体现了新课改中提倡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下将以表格形式呈现六个单元写作训练的基本情况。
第一单元作为开篇第一个单元,承上启下,与亲近文学做大主题,拉近学生与文学的距离,消除距离感,第一次写作更要求学生有感,体现了创作原则中的真实性。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以“那一次,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为_______喝彩”为题写一篇文章,体材不限,要求掌握一般记叙文写法,能说真话抒真情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从生活中找“未”为提示,从生活中去找素材,做有心人,或是“家家有未”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或以“美的瞬间”为题写篇记叙文。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要求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写景观察笔记,抓住景物特点,做具体描绘,参考题“花圃,月夜,雨中,秋晨”等,掌握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要求细腻精细。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简单地说明小制作,简单介绍一件工艺品的制作,说明文对的初步尝试,要求注意叙事的步骤,用词的准确。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司丹丹”,以想像为题,将运用想像把下列成语连缀成生动的画面,或根据材料,展开想像,编写童话。
纵观整个写作训练过程,由最初的感受文学到编写童话,层次逐步上升,记叙文在6篇习作中占了4篇,说明文2篇,说明文刚刚开始接触,要求较低,为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写作能力逐步提升,环环相扣。
五、评析反思
综合评价完本教材,无论在教材体例,还是装帧设计,都堪称佳作,不乏创新之笔,读来使人眼前一亮,但在“主题组元”的情况下,单元的联系似乎考虑的,不是很充分。
从单元主题看,一直六单元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主题衔接联系不大,不看综合能力训练,单就单元内容似乎两两可独立,有失准确的地方,望老师指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