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实验教科书教材体例研究
作者:文学院 曹蕾 时间:2008/4/27 15:51: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34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课程标准》又指出了它的总体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苏教版这套语文教材贯穿了新课改的精神,根据以上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在选文、编排、作业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很有时代特色,贴近青少年学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兴趣,也有利于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的特点和要求在教材前的《致同学》及每个专题的开头作了简要说明。在后面的各种练习和活动安排中,也体现出这样的精神和要求,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明确要求,从整体宏观上领会每个必修主题的总体目标及各个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创造性地处理利用好教材达到教学目标。要仔细阅读和领会课文及其他的各种“活动体验”、知识短文等材料,领悟编排的用心和目的,在备课和教学中统筹处理。防止片面理解,忽略基础性知识的传授积累和运用练习;防止为活动而活动,忽略活动中所蕴涵的真正目的。此外,教师还需具体把握每篇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吃透教材,正确领会文本所提供的一切信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新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讲,继承和发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长处,同时又弥补了它的不足,教师应该明白这一点,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贯彻这样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根据必修篇目来进行引导,结合选教自学篇目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再通过写作实践和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总之教师要驾驭好这套教材的教学,使各部分的安排做到科学合理。
学生在学习这套教材时,会明显感受到教材的文本选择正符合高中生的需求。学生在学习时有自主阅读,可以独立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能与文本、老师、同学交流、对话。同时本教材也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发展理性思维。在教材安排的活动体验中学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本套教材分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至三个板块组成。导语是对专题内容的扼要概括,而每个板块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在课文的选择上,紧扣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主题,入选了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并且体裁多样,突破了传统语文教材按照题材来划分单元的局限。范文系统中以课文为主,选教自读课文辅助,符合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提高的教学方法。每个板块根据主体安排独特的形式,如“设计未来”板块把两篇课文安排成“方案A”“方案B”的形式,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每个板块中的几篇课文中间没有间隔,下一篇课文紧接着上一篇课文,基本一个板块结束才设置问题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每个板块,掌握一个板块中的文章之间的联系,整体感悟,体会教材编者安排这个板块的用意,并且易于对比学习,发散联想,掌握主体。知识系统中,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除了掌握字词注音注释外,接触各种文学体裁,使学生能够掌握文体的知识。充分接触古文,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在写作这块,也充分锻炼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实践,在写作观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写作指导中介绍相关写作知识,教会学生写各种文体的要点。实践活动系统中,每个板块中都设置了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或积累与应用,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具趣味性,学生的阅读、交流、思考、表达、拓展能力由此提高。并且通过这些部分的学习,学生还可以积累文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知识。写作实践中提供一组供选择的作文题,学生任选写作,一定范围内体现了学习、创作的自主性,也是学生所写的习作能够尽量出自内心。助读系统方面,每个板块学生文下都有注音注释,根据范文的难易来安排注音注释的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些课文旁边还设置了对话栏,编者对课文的理解作出适当的暗示或提示。对话栏还有大片的空白处,可以用于记录教师的提示语和学生的自己的体会。课文中还有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图片,帮助学习课文。
总体来说,本套教材的各部分安排较合理,范文系统、实践活动系统、知识系统并重,助读系统次之。最突出的在于实践活动系统的比重较以前教材明显增加,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设计特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的趣味性、社会性、工具性。并且出现了选教自读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范文为主是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学会欣赏,学会表达。助读系统合理简洁,并有所创新,更科学。
以我愚见,本套教材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教材信息量过于单薄,没有充分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板块的设计,有时也过于局限,包括主题和内容两方面,可以更开阔一些,或者由学生自己来体会提炼。对话栏的设计只在少部分的课文中出现,而对于大部分的课文,编者也应给出适当的提示暗示,使每篇课文都有编者的、老师的、学生的自己的想法。在每个板块中,几篇课文连在一起,而没有一点间断,可能会使学生有不明篇目独立性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唯一性的理解。对于古文的一些注释过于简单,没有必要,且注释挤在一起,重点不突出。在活动环节有许多需要学生自己课外翻阅,查找,组织的地方,有些也不能检查。由于高中生课业繁忙,未必能做到教材上所有的要求。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实验教科书总体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基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材的编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历史,所以我们的语文教材还会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加完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