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写作与历史意识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5 12:49: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4
在风行一时的新锐写作和少年写作中,有些作品表现出历史意识的匮乏和缺失,而相关的评论却多把关注点集中在形式技巧或者题材翻新上,对这些作品中隐在的历史意识缺失的问题视而不见。 
  但历史意识在文学写作中的日益淡薄和缺失,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历史的书写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在记录史实的同时也往往具有阅读价值。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作总是和它所产生的历史语境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具有历史自觉意识的作家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作品纳入整体的历史序列,并由此使文学的发展更加开阔,更有精神凝聚力。
  反观近来盛行的新锐和少年写作,却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作者选择了背向历史,甚至逃离历史的态度,在写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意识缺失。这些作品的创作指向主要可以归纳为:淡化现实和历史、消解或戏拟历史,以及将历史虚无化,逃避自身作为历史之链的责任。
  所谓淡化现实和历史主要指的是幻想写作,以理想境界为名,在文字中建构起一个远离现实、红尘不到的虚幻世界,强化梦境和心愿的绝对力量。这种作品的语言叙述清新透明,却又单薄浅直,一厢情愿地把真实的矛盾和问题隐藏起来。其中还有一些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升华出来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综合阅读境外的卡通动漫获得灵感,将原本直观的画面转化为文字描述。这一方面给作品增加了很强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屋内架屋",既不真实,也不厚实。在对文学虚构性的单面强调下,将想象推到极端,放弃历史意识,刻意营造毫无现实针对性的氛围。切断自身的民族文化历史来源,制造封闭式的心理自恋满足,使作品中的人物毫无生命质感,只靠炫目的符号装饰来吸引阅读。
  与淡化历史的写作倾向相类似的还有一种将历史虚无化的过激心理,这种心理在低龄的新生代写作中呈现扩大的趋势。受到这种心理支配和影响的写作虽然把目光集中在了现实生活之上,却从根本上否定时间的发展。他们对于历史的虚无态度主要表现在对于未来的怀疑、不相信,甚至是逃避和否定。在这种写作中,现实境况是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强加在自己意志之上的异化力量,现实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成分被反复放大,以此来给人物的逃避行为找到借口。通过把作品中的时间设定为凝滞状态的写法,表现出对历史发展的无望和虚无情绪。
  还有一类文学写作,表面看上去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特别是冲突集中和戏剧性强的历史段落。但在具体的写作处理中,却不去追寻历史的脉络和逻辑,而是使用调侃的语气,戏拟历史场景,随心所欲地更改历史人物的性格面目。有时为历史人物展开心理描写,在已有的历史空白处添加假设和推理,可是却不符合历史本来的逻辑发展。此处所说的"逻辑"并不是要求后继的历史叙述刻板遵循史料,不敢剪裁取舍,不敢生发新意,不敢阐释当代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历史叙述具有常写常新的再阐释价值,具有对当下时代的指向意义,才更需要给予充分的思考。对于历史题材的再创造是后代作者的权利,然而这一权利的行使不是单方面的,更需要同时具备相当的历史意识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不能任意歪曲的,否则,在"历史的记载"和"关于历史的叙述"之间出现明显的裂隙,可能会混淆读者对于历史本来面目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学写作,宣称自己的初衷正是要扭转固有的历史认知,似乎这样一来,文本中对历史人物的任意涂抹,对历史事件原由的随意曲解就师出有名了。但是,对于历史的态度和在文学写作时持有怎样的观念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两个出发点。文学和历史领域之间既有结合处,又有分野点,二者关系的紧密使得写作者必须在创作之前具备历史思考的维度,惟其如此,才会使写作成为和社会相关、和他人相关的有意义的精神活动,避免陷入梦幻呓语般的自说自话。而另一方面,文学又决不可能、也不应该越俎代庖,跨越学科的疆界去干涉历史的考辨。因为一件史实的确认不是依靠形象思维就可以完成的,某种历史观念的形成也是在长久的社会变迁中,吸纳了无数集体思考之后得来的。如果对某个历史真相有怀疑,对某种历史观念有异议,那就应该下扎实的考证功夫,从历史的门径中达到新见,而不是舍难求易,仅仅凭个人之见,甚至是一时兴起,就打出重写历史的旗号,这个旗号的分量是个人化的文学写作担当不起的。
  强调文学写作、特别是新锐写作中的历史意识并不是要求题材单一化,也不是要求写作者粉饰生活,再次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希望写作者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把自我的写作生命和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历史之流和文学沿革联系起来,真切地体验到自我在历史之链中的位置和责任,即使不再期望笔下的文章成为千古事,至少也要对其中的得失有所知晓。否则,就会使青春时期的写作长久停滞在心理冲动的层面上,无法获得清越的表述和明晰的视线,最终只是在商业操纵下昙花一现,却不能成为历史需要的作家和作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