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出现“写作危机”吗
作者:郑北京 时间:2008/4/2 9:08: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56
2000年,我在《视点》等杂志撰文“写作危机逼近中国”。前不久,我主持了中小学生学习兴趣调查:
小学452人;初中686人;高中144人。
喜欢语文的学生百分比:小学生30%;初中生10.3%;高中生9.7%。
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普遍不喜欢语文,随年级增长,不喜欢程度加深。
具体到学生完成的作文,我总结了“作文五大病”:
1、假:很多学生尽力“讨好”、“迎合”老师,写出拙劣的翻版文章,内容经不起推敲。
2、大:大篇幅的大话空话,仿佛不来点标语和口号,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3、空:缺少真情实感,流于形式,文章没有任何润色之笔,一本流水账。
4、旧:形式旧、内容旧、材料旧和思想旧。不敢也不能创新。
5、抄: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大多数学生不会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老套的主题老套的故事。
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又怎样呢?
现在不少大学生打个简单的欠条、收条,要么格式不对,要么错字连篇。我组织了对近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有95%以上打个简单条据多少都犯有写错别字或标点、格式不正确的错误。
2007年的一则权威报道尤其引起我的震动和忧思——
专家称中国报刊语言差错处于建国后最严重阶段
中新社北京二月三日电(记者 马海燕)中国报刊差错堪忧,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种报纸四十六个语言逻辑错误,每版五点八个……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称,问题的严峻性到了“令人瞠目结舌、不可容忍的程度,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阶段,恐怕也不为过”……
写作危机原因浅析
1.语文课本含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内容和科学性太强的文章,难以起到陶冶情操、激发思维的作用,相反,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未能系统教授学生写作技能。学生作文首先是一门技术,目前的教材对于各种修辞以及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训练,过于零散没有系统化。有些作文知识本身就非常宽泛,操作性不强。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毛泽东、叶圣陶、孙犁、朱自清、何其芳等做过中小学教员。当前不少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和教学观念仍然沿袭老一套。语文老师培养渠道的封闭性导致他们视野的狭窄和对社会不能深刻了解,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又何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不少专家学者对作文教学存在认识误区,把文学创作和学生作文混为一谈。对作家而言,作品完成时间长短及在何处完成并不能说明作品质量的优劣,而学生作文不仅有题目限制,必须在指定地点完成,而且若超过限定时间即告失败;归根结底,学生是要面对考试的,因此就得要对考试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评价。
我的几点建议
1.课文的选择要注重文学性,尽量减少过于晦涩难懂的科技类文章或是枯燥无趣的道德说教。
2.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先进经验,将写作课从语文课中分离出来,单列《写作(作文)》教材。
3.建议减少语文考试中语基部分的题量,写作部分可以设置3至5道题,可要求全做也可要求选做,全面考察各类常见文体,重点考察议论文和实用文。作文分值不能少于语文总分的一半。
■法国高三分文、理、经济,2001年的作文考试各科三题选一。
文科题目: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利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理科题目: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美国西北大学2003年的作文题: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个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有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郑北京:爆破作文发明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原老舍文艺基金会副秘书长。出版有《课堂限时作文训练教程》等近10部教育专著。
来源:北京晚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