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其“本”,适其“变”——高考语言运用题命意分析及备考策略

作者:广州市第86中学 涂胜新  时间:2008/5/16 18:46: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2
  一 、命意分析
  语言运用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变脸王”,形式自由,创新度高,常考常新。因此,它特别备受老师和考生高度关注。它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比较注重考生答题的过程,因而它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并且它每年都有一些新的题型出现。如:1、图文转换题2、语段语义概括题3、扩写题4、长句和短句转换题5、仿写题6、写作日常话语题7、连贯题  8、漫画题。许多考生常被这种陌生的“面孔”弄得手足无措,从而影响了答题的情绪和答题的准确性。因此,消除“陌生感”,增强答题信心,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了解语用题命制中的“变”与“不变”。
  2007年广东卷的第22题,要求学生围绕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该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要求图文转换,又要求学生联想;既要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又有字数限定。这相对2006年的图文转换题,难度是直线上升。本题力求做到一题多考,既考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考查了学生的修辞运用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就是,试题命制中的“变”,即创新点吧。
  然而,语用题的命制依然保持着本质上的稳定“不变”。首先,语用题的命制方向“不变”,以考查学生能力、素质为先,语言表达为本。例如,2007年广东卷的第23题是2004年和2005年都出现的一道语段语义概括题,语段的内容有浓郁的广东地方特色,但题型没有变化,相反是一种延续和继承。也是实现2007年新课改后广东高考的平稳过渡的一种表现。其次,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不变”,只是多以考查综合知识与能力点为主。一句话,这些题都突出考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突出了语文的应用能力。简而言之,语用题的“变”侧重于“形”,而“不变”则立足于“本”,这个“本”就是考纲所说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因此对语用题的复习应以“不变”应“万变”,固其“本”,以适其“变”。
  二、备考策略
  1.  加强审题训练。
  本次考试,学生由于审题不全面而失分的人数不在少数。从卷面上看,这些学生有的表达能力不错,只是忽略了题目的个别要求,而造成了失误,很可惜。如第22题中一个例子:“游泳很讲究的是协调性,而游泳要出色非一日之寒,中国选手身体协调,在水里展现出了一种线条,而且节奏很平均,犹如一 条鱼。”这位考生没有紧扣运动员的动态特征来描写,0分;只是选取了一个图形,1分;运用了一个修辞,1分;语意不连贯,用词不准确,0分。最后得分2分。看来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答题。
  2.  强化答题时的语境意识和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大前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不同的文体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如第22题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些,富有文采一些,这是必然的要求啊。
  3.  关注生活,广泛阅读。
  “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一大要求,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今年高考的二道题语言运用题均与时代和生活紧密相关,如第22题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图标,学生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阅读面不够,对生活没有感悟,缺乏对生活积累,就很容易造成答题时束手无策,或脱离生活,或词不达意,或空洞无物。
  4.立足常规题,关注新题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