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批改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作者:安徽省青阳中学 王立明  时间:2008/5/19 11:20: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08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基础不错,智力水平不差但成绩总是徘徊不前;也有许多学生进校成绩一般但一退再退,最后无心向学,甚至学会抽烟、喝酒、逃课、恋爱;还有部分学生进校成绩就差于是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渐渐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向着歧路接近。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的是思想原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缺少与他们的思想交流,或者与他们交流不够,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显然在当前仍然面对高考的教学中,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但思想教育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像池州这样教育欠发达的地区。
  教育者,教书育人也。育人应是第一位的。它比教书重要,而且重要得多。陈桂生先生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中有这样的表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教育”与“教”本有区别,且一直有区别: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或者说它以“使人向善”为内涵,是个规范词;而“教”是个中性的动词,为描述词。由此可见,育是教育的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育”则一定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意义。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有专门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也许正是基于此沃基把学校称为人类“德行的博物馆”,把教师称为起着“看守人”作用的人。他认为教师应该“看守”人类值得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对真理,美和正义的热爱,看守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
  作为“看守人”之列的语文教师,我常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语文是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目标上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摆在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思想教育的语文教学是空洞的;缺乏情感熏陶的语文课堂是乏味的;忽略主导价值引导的语文学习是盲目的。古人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以其思想性流传后世。语文教学的对象就是这些承载着古今中外的积极思想的文学作品。这便给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提供契机与便利。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串思想教育呢?在这里我想从写作这个角度来谈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模块之一。学生在作文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正可以通过作文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情,听到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一个善于引导的教师可以在这里让思想教育开花结果。
  现代的思想教育过于倚重知识灌输,以及纪律控制和归顺。这不可避免的地降低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那么,如何让思想教育切实有效呢在?江苏太湖高级中学的袁锦明老师提出:在对话中让思想教育焕发生命活力。那么如何与学生对话呢?作文便赋予师生之间一片广阔的对话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获得与教师平等的对话权;在这里学生可以获得在精神、情感态度价值与尊严上应有的尊重,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思考与反省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师生构成了“我——你”的人类关系模式。“我——你”的态度特点是开放、尊重和相互性,强调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强调对对方的“敞开”和“接纳”。在“我——你”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这样学生的精神才能获得整体性,思想水平才能提高。因此,在写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作文批改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供商榷。
  作文教学分为课堂作文(这是教学计划要求的)和课外练笔。
  课堂作文写作要求有明确的主旨。而这主旨正体现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判断和对自我的认识。我们可以就此循导善诱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看待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对于课堂作文我采取三种批改方法来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一是教师批阅。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谋篇布局的同时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的思想问题给予及时的思想指导。
  在高一的第一次作文中,我布置了一篇以“走进高一”为题的作文。一个女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家在农村,父母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好。父母用血汗钱送自己来读高中,就是希望自己能上大学。可走进高一才知道自己的成绩与理想的差距。走进高一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将如何度过这三年的时光,三年后如何面对自己的父母。我内心有种难以承受的压迫感。
  从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位女生是个懂事的孩子。可正因为她的懂事才让她承受着如此的压力。针对此我在评语中写到:理想的实现在于奋斗,让父母的期望转化成动力,助你在三年里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之后,我又专门找到她,给她讲了许多学校里进校成绩平平,通过三年的努力最后进入理想的大学的例子。其中有一个居然是她熟悉的,这让她很好的从压力中解放出来,轻装上阵。
  二是学生互评。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同一年龄层,一般来说,他们之间的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他们的作文记录他们身边的事情,他们内心的情感。用他们身边同学的情感去教育他们自己思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学生互评在思想教育上的利用。
  在一次以了“理解”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了篇题为《给父母一个心灵的港湾》。在文中写到:我们总说父母不理解我们,可我们有何曾理解父母。我们过着轻松而又自在的生活,唯一的压力就是学习,可我们还叛逆,明知不可而为之。可父母在外面临着社会、工作的压力,常说家就是港湾,可回家还有家庭的琐事,孩子的教育等等我们又何曾理解过他们。我们要求他们注重教育方法,我们不也应该注意自己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吗?一个学生读过之后唏嘘不已,深受启发,并建议在班里读给同学听听。我同意他的提议并在读过之后建议同学们回家后和父母作一次内心的交流。之后,在他们的日记中发现多数同学都深受教育。有一个孩子说从那以后他知道在父母说错的时候保持沉默了。
  三是谈话式批改。这是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比较特殊的无法在批语中解决的问题。
  一位学生的作文被调到最后一排,心里怎么也不能接受。在作文中表达出班主任因为家长请客、送礼从而偏爱、照顾一些同学并感慨师德丧失、社会风气不正。
  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思想有点偏激且敢说自己的心里话。针对这篇作文,我先就作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写了批语,然后找到他。首先表扬了他敢说心里话的勇气并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再结合他的实际帮他分析了原因。原因有三:1、表现,2、成绩,3、班主任的目的。然后又和他就班主任照顾个别同学作了讨论。我问他:如果你以后当了教师,我孩子在你班里,你会不会照顾一点?他说:会。你同学的孩子在你班里呢?他也说:会。我又问了一些相似的情况,他都说会。最后我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呢?他若有所思,没有出声。我笑着补充了一句:人之常情啊!教师是个人,有人情味,不是吗?他也笑了。后来,他跟我表态说:一定要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努力学习,让班主任想把我调到前面去。
  课外练笔(随笔、日记)是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情感的记录。正因为此,它更好的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此入手,我们可以更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保证思想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对它的批阅要做到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反思。
  在《给父母一个心灵的港湾》读过之后,一个学生回家试图和父母交流。可是,还没等他说出心里话,他父母就认为他在说废话,催他去看书。他在日记中写到:也许他们对于我并不像老师同学说的那样,他们对于我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情感的关心和心灵的呵护。可以看出他的情绪非常的低落。
  看过之后,我找到他,从情感上引导他并问他是怎么和父母交流的。分析了他在这次交流中做的不当的地方并告诉他一些基本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要注意的方面,还鼓励他再作一次尝试。在他走后,我又打电话给他父母跟他们讲了这件事,让他们多跟孩子沟通。他在后来的日记中写到:那一晚他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馨。那次之后,孩子变化很大。以前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很少和同学交往变得心情开朗,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在作文批改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的尝试。将尝试的经验总结并加以讨论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经验来指导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期望广大同仁讨论、指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