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之字词句篇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30 21:56: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32
  (一)语音字形
  ▲ 汶(wèn)川    花纹(wén)    紊(wěn)乱    刎(wěn)颈之交
  ▲ 吊唁(diàoyàn)    悼(dào)念       祷(dǎo)告       泥淖(nào)
  ▲ 帐篷(péng)      缝(fèng)隙       乱蓬蓬(péng)
  ▲ 创(chuāng)伤\创(chuàng)造    血脉(mài)\脉脉(mò)含情   
  ▲ 振(zhèn)奋    地震(zhèn)    赈(zhèn)灾    诊(zhěn)断    拯(zhěng)救
  ▲ 弘扬   宏图    鸿篇巨制
  ▲ 募捐  蓦然  落幕  迟暮
  (二)词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能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致哀:向死者表示哀悼。侧重个体对象。致,表达。
  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侧重群体行为。志,记住;不忘。例:下半旗志哀。
  赈灾(动词);震灾(名词)
  感同身受: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三)句
  ★“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
  胡锦涛到北川中学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温总理语录:
  1.“举全国之力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
  2. “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要抓紧时间。对于被困人员,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们抢救出来。”
  3.“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4.“我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5.“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还有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
  6.“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7.“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
  ★总理说过: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现在我们要说: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雨啊,停下来吧,我们要去救命啊。”——向震中汶川挺进的武警先遣部队的一名战士对着阴云低沉的天空大喊。
  ★“不要辜负了废墟中坚韧的等待,不要辜负了生命顽强的等待。不要放弃,还有很多人在等着我们!”——网友“sanzon”的一句话引起了众多网民共鸣。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有什么能耐使什么能耐,有一分能耐使一分能耐。 
  ★抗震救灾,我们风雨同行。风雨中,我们并肩而立。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
  ★坚强中国,坚强四川!灾区挺住,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 
  ★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落泪
  ★“不管将军还是士兵,告诉大家,谁先到就给谁立功!”
  ——司令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进军汶川
  ★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乞讨老人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
  ★ “只要妈妈能生还,我愿以命去交换。”
  ——女孩在废墟下打手电筒读书
  ★议论抒情句
  1.可是,有些孩子没能等到长大成人,生命之花永远凋落了。看到消防队员从废墟里找出死难孩子的书包,排放在一起,我想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落泪。
  2.悲痛之余,我们有幸能看到大灾难中,人性之美绽放在平常人中间,这是生者继续生活的希望和理由。那位本来已逃离险境又走回去搭救学生而罹难的吴忠红老师,他哥哥说弟弟平时很平常,少言寡语,生死一瞬间时,才闪耀出生命的光彩。还有那位祖籍湖南衡阳的谭千秋老师,在房屋倒塌时张开臂膀护住四位学生。还有那位11岁的男孩张吉万,因父母在外打工祖父母年老,背着3岁的妹妹走了12小时逃出险境。还有那位压在废墟中的女童任思雨,忍住疼痛唱起儿歌安慰前来搭救的大人。当然,还有那些多数我们并不知道姓名而在忘我抢险的普通战士,还有那位卖掉家里的羊群将钱捐给灾区的农妇……
  3.太多了,太多了。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人物,在灾难之中,他们是最伟大的。此刻,我算真正明白,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4.通过这次大灾中小人物闪耀出的人性之美,我确信,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明的新生,其希望不在庙堂,而在民间。
  5.灾难总是难免的,它与人类如影随形,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其中所见证的既有自然界的乖戾,也有人类的渺小。但人类不屈不挠、繁衍生息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仍然有一种艰难的拯救性力量存在,那就是风雨中的坚持、逆境中的坚韧和守望中的相知相守、不离不弃。正是依靠着这颗或许微弱却又蔚为壮大的精神火种,我们才得以在彼此的眼中看到自己、找到温暖,并积蓄奋发向前的力量。
  6.靠近我,温暖你。“每一个人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包孕在人类之中的。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每一个人敲响。”——约翰·堂恩的诗句历经岁月风尘,至今余音绕梁,理应成为我们对待灾难以及灾区人民的“启示录”。勿庸置疑,这是我们从灾难的巨大阴影中突围而出的唯一道路。
  7.今天,国旗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而降;今天,汽笛为普通国民的死难哀鸣。今天,全体国民以国家的名义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表达哀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礼记·曲礼》中说:“礼不下庶人”,而在这一天,生命的尊严上升到历史顶点
  8.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为死难者鞠躬,我们看到网络上字字如泪的留言,我们看到战士跪地请求救人的画面。一个国家,从政府到民间,把普通国民的生命看得如此高贵,乃至于他们准备用生命换取生命。正是在这样的行动中,公众看到了信心,看到了进步。
  附录:仿句或悼念语句举例
  ★为死者哀悼,给生者壮行。
  ★逝者安息,生者奋进。
  ★给死者最高的尊重,给生者最大的抚慰。
  ★苦难是……,它可以……(比喻及排比)
  (四)篇
  ★素材精选
  1.一条短信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2.一种姿势
  北川,2008年5月14日,在父母身下与死神抗争四十多小时后,三岁的小女孩宋欣宜终于获救,救援人员喂她喝牛奶。她的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以脆弱的身躯拼死保护着她,直到双双逝去,还保持着那种姿势。父母的爱感动了上天,让孩子得救了,小欣宜父母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慰了!看到担架上小欣宜露出的小脸,忍不住心痛,漫漫长路,谁能驱走孩子的孤独?政府如果同意,我愿意当这个孩子的父亲,将她抚养成人,让她永远幸福。假如发生那一幕,我也会像她的父母那样,以躯体给她撑起一片生存的空间,义无反顾!
  3.一些撼动心灵的细节与场面
  ▲一个三岁小男孩被从废墟中救出,躺在木板上,向抬着他的武警战士举手敬礼。
  ▲一个被战友拉住被迫撤离的解放军战士眼看着余震发生,为不能再多救一个孩子而号啕大哭。
  ▲一个被救的满脸伤痕的婴儿,在解放军战士怀中,甜甜地喝着水。
  ▲温总理正在刚被救出来的小姑娘前亲切地安慰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个被压的男孩,只剩下头部在地面,他的同学在一旁,为他高举着输液瓶。
  ▲废墟中现出的一个遇难学生的一只手,满是尘土的手中还紧握着一只铅笔。
  ▲一个废墟中发现的老师,被压成了三截,他的身下,紧紧护着四个学生。
  ▲一个乞讨的老人,两次来到募捐处,捐出自己辛苦乞讨的300多元。
  ▲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死难者下半旗、鸣笛志哀场面。
  ▲失去亲人的灾民的悲痛欲绝的场面。
  ▲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冒着危险开辟道路,抢救群众生命的场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百上千志愿者救助灾民的场面。
  ▲全国人民进行汶川大救援的运输物资场面。
  ▲行队礼的绵阳儿童
  三岁的绵阳儿童郎铮被埋废墟中,首先到达的武警战士发现了他并用手清理埋在他身上的转石,小郎铮莲说“谢谢叔叔”。清理过程中的几小时,他一点儿都不哭闹,非常配合。被挖出废墟的那一刻,他才突然放声大哭。这时人们才发现他的左臂已经骨折,战士们连忙安慰她,听得他还在断断续续的说“谢谢叔叔”。战士们找来一块木板要抬他离开险境,就在木板离地的那一刻,小郎铮吃力得抬起还能动的右手,对武警战士们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   阿姨快出去吧
  救援队在德阳东汽实验中学将救援,浑身是血的小姑娘唐静文用微弱的声音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阿姨快出去吧,这里太危险了!
  ▲抗震救灾斗争中,女民警蒋敏同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投身抢救受伤群众、安置灾民生活等工作中,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认知及立意
  1.认知
  春花秋月,山崩海啸,是大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律动,因为人的存在而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有时,我们把自然对人类不友好的行为定义为“灾难”。灾难不仅来自自然界,还来自人类自身。灾难也许永远都是人类生活难以摆脱的不速之客,但我们从灾难中得到的不应该只是恐惧,悲伤,和仇恨,勇敢而理性的正视灾难,把它作为我们思考和反省的契机和起点,这也许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坚强之处。
  天灾不可预知,人类却可以选择团结、关爱与坚强,可以选择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众志成城地将灾难予以战胜,可以在总结天灾发生规律与防范中建立应急机制,从而给将来的生命以切实的保障。人祸的产生除了利益的趋使,更有人性的缺陷,战胜人祸必须经过痛苦思考与反省。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回忆,使人类建立了互相制约的大国一致的对话机制,有了德意志总理勃兰特坦然一跪而泯恩仇的反省;对世贸大厦的倒塌,有了美利坚的团结与世界对反对恐怖主义的共识;有了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的发生,俄罗斯增加了对核设施的安全保护与应急疏散机制;有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华民族在反思与拨乱反正中成熟并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用信心与理性去战胜灾难,用居安思危的意识去面对灾难,用辩证转化的观点去转化灾难。基本方向,如何变坏事为好事,即战胜灾难靠的是什么,对灾难的反思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2.立意角度
  ▲“多难兴邦”靠的是伟大民族的不屈意志。
  ▲“大爱无声”的传递中饱含生命的真谛。
  ▲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有着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神圣使命。
  ▲灾难之中有穿透时空的人性光芒:在生死之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在对灾难的反思中,人类选择了理性的坚强,在忘记与铭记中擦干眼泪毅然前行。
  ▲缘于对生命的热爱,人们在灾难降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团结就是力量
  ▲人性之美放光芒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军人永远是共和国的脊梁
  ▲为死者哀悼,给生者壮行
  ★阅读借鉴
  1.这三分钟,是什么让我们泪流满面
  生民之痛,国家之殇。2008年5月19日,14点28分,汶川震后“头七”之时,“国哀”首日,旗帜半举,汽笛呜咽,举国忍声。三万四千多亡灵,地下有知,在天有灵。十三亿同胞,与天地同悲,共山河失色。默哀时分,早报评论员与妻子面朝西北,肃立窗前。当警报响起,汽笛声声,妻子双手合十,泪如雨下,早报评论员同样满目泪溢。举凡国人,华夏儿女,此时此刻,必有一恸,为那三万多名死难者,为所有中国人,为中华民族。此时此刻,这是无须忍受的悲痛,更是不必压抑的哭泣。此时此刻,号哭不是软弱,抚胸难掩悲怆。 
  汶川震后,这是第一次,以国家仪式的方式举国同悲。多少平凡和睦的家庭,在地动山摇的一瞬间,就骨肉分离。多少可爱的小孩,从得救的那一刻起,便成为孤儿;谁在风雨中掷地有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谁在流泪中跪地高呼“我还能再救一个”;谁头枕大地狼藉,冒死拼命挺进;谁在山崩地裂的一刹那张开双臂,翼护住她的学生;谁在废墟下坚守,让生命的奇迹成为可能?那些失却疼痛的亡灵,今夜何处安魂;那些肉裂骨折的伤者,是否得到救治。那些被掩埋或失踪的人们,是否仍拥有向生之门? 
  共和国建国以来,这是第一次,国旗可以为平民而降。十年前亦即1998年洪灾过后,每一次在媒体公开提出“国旗为谁而降”的郭光东先生在5月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每每重大灾难导致中国公民伤亡的时刻,总有人反复提起“国旗为谁而降”的问题。十年间,虽说国家领导人之外,国旗也曾为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名殉职记者而降,但总觉得当时的政治考量更多一些。只有此刻,中国国旗才算真正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十年后感慨系之,只愿天佑吾民,平安年年!” 
  在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上,这也是第一次,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哀。三天全国哀悼日,下半旗,鸣笛志哀,奥运火炬暂停,娱乐活动取消。这样一种隆重的悼念形式,我国传统视为“国丧”。 
  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这也是每一次,以公共政治的形式,表达对于生命的珍重。仅以地震灾害为例,“5·12”汶川地震也不是我们曾经强度最大或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11度。致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我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1月23日)夜间发生在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的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现代科学家推断,当时的地震强度为8至8.3级,烈度为11度。 
  三分钟。多少古往今来,多少沧海桑田,多少云散风流,这一刻,我们终于可以哭,可以志哀。民族有多少苦难,历史的表情就有多凝重与肃穆。曾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说过的:“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如果说多难兴邦,我们更不能对苦难避重就轻。如果说生生不息,我们更需要从苦难中汲取力量。我们肃立,任凭涕泪纵横。我们的哭泣,是对生命应得尊严的欣慰,对国家应有表达的赞同,对政治应有良知的认同,是对“生命至上”文明法则的期求,对“以人为本”政治伦理的追寻。是一种悲怆的祭奠,一种真诚的致敬,一种坚强的表达。 
  死难者必将以死难的方式赐福生者,幸存者必将以哀痛的方式领受祝福。三分钟默哀,中华民族必将在对苦难的共同承担中获取关于自身命运的密码。三分钟之后,活着的人们,要好好活着。
  2. 人性光辉足以穿透灾难阴影
  吴龙贵
  强震来袭,灾害地区满目疮痍。让人最无法面对的悲怆现实是,在这场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中,学校教学楼遭受重创。安静的校园顷刻被灾难所笼罩,稚嫩的学生瞬间被残垣断壁所淹没……
  生命系于一线。危急关头,总要有人站出来,绝望的双眼,需要有人给予最坚定的回应。老师,这个被学生叫了无数次的称呼,在此刻发出了最为夺目的光芒。随着灾情趋于稳定,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效地推进和展开,灾区的各种情况不断地传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迹开始在人们心口传递:
  德阳市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用这双曾传播过无数知识的手臂,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而他却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学生,年仅50岁。
  在崇州市怀远中学教学楼垮塌之际,正在疏散学生的吴忠洪老师,听说有学生掉队,又义无反顾地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吴老师和几名学生被吞噬。
  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紧紧抱着一名小孩。结果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泪水漫过,被救学生和家长们还想再看一眼老师的背影,消息传来,我们再一次读懂“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
  教学楼倒塌之际,生与死的考验立于眼前,一个个平时默默无闻的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对学生最深挚的爱。其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足以穿透那几秒钟的灾难阴影。我们可以说,老师保护学生是责任所在,是义务使然,是无法推卸的职责,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在那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在那生死时速的危急之中,如果有些许的闪念,如果有丝毫的胆怯,都足以让人选择逃避。责任,并不总是壮烈的理由,也不总是具有说服力的。而人性,存于一个师者心目中无比崇高的道德良知,却是永恒的,却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力量的一个起点。
  因为大爱无言。昨天,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日复一日地在做着虽然神圣却毫不起眼的教书育人的工作。然而今天,他们就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段永远不倒的爱之长城,用他们最后的一堂无声之课,点亮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地震的废墟上,我们需要竖立起一座丰碑,这座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个极其普通的名字,这座丰碑上,留下了一段段壮怀激烈的故事,人们久久传颂。
  附录:作文题设计(供审题与构思训练)
  ★命题或话题
  《苦难的启示》
  《生命奇迹》
  《震撼》
  ★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比利时一家杂志,曾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最后悔的是什么?”并列出了十几项生活中容易后悔的事情,供被调查者选择。
  结果……
  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至事业无成。
  70%的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错职业。
  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
  49%的人后悔锻炼身体不足。
  ……只有15%的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钱。 
  全面理解材料,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奥运有个名叫金晶的残疾人火炬手,因誓死捍卫火炬而感动国民,被网民称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后来又因在国人抵制某外国货的热潮中出言劝阻,而被部分网民骂为“汉奸”……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凤凰涅槃,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当凤凰生命即将大限之时,便会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而且重生后它的法力会增大一倍。当凤凰从火中再次振翅冲天时,它的灿烂光芒照亮的又岂止是我们的双眼?凤凰涅槃,是残酷的美,更是希望的美。它的美和它的执着已是一种极至,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它的重生,是建立在濒死的境地上。也就是凤凰必须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资料整理:韩舟银 魏冰华
  周晓云  郑勇
  高正鑫  程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于10-05 19:51发表评论: 第1楼
  • 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