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作者:黄富忠  时间:2008/6/2 15:38: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20
  一、 赏字词之妙
  欣赏诗歌关键字词的妙处,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是能表现主题,或准确描写出某种情境的词语,主要从四大角度入手:准确传神、言简意丰、富有弹性、音韵和谐。
  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只要根据诗歌内容,从下文中找到相应的表述格式,补充该诗的内容,就能准确作答。
  (一)准确传神。
  【简述格式】所谓“准确”,就是分析时,要说“这个词准确地反映了……的主题(或情景,或心态等等)”“把……之情融于……景物当中”,即这个词或与主题相切,或与题目相切,或与季节相切,或与某种心情相切,等等。
  所谓“传神”,就是分析时,要说出与另外一个词相比,更形象生动。具体来说:
  1、化静为动,富有动感。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3、色彩更鲜明,更有诗情画意。4、更增加了气势,意境更开阔。5、拟人化,更富有人情美。
  当我们欣赏字词时,就可以套以上格式,从以上术语中去考虑选择。这样就使我们的思考有了方向。
  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後。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分析:“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这两句是全词的主调,这种“别离滋味”只有自己深深地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这里用“浓于酒”一词来形容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这就使抽象的情感物态化、具体、形象,它不仅将比酒更浓烈的离愁别恨极为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一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其滋味便可想而知了。
  (二)言简意丰。
  【简述格式】言简意丰指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分析时,要据中心思想说出诗句的多种含义,组织语言要用上“既写出了……又写出了……”的句式。
  要用这个术语,往往是因为该词语含义有表层、内涵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要根据中心意思,由表及里解析。
  如:《代妻答诗》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
  分析,“胡麻好种无人种”以“胡麻”入诗有什么好处呢?
  理解一,直赋其事,动乱对农业造成破坏,男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园荒芜;
  理解二,认作兴,盖农时最不可误,错过则追悔无及;青春时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还也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
  理解三,原来芝麻结籽的多少,与种时是否夫妇合作大有关系。诗人运用流行的民间传说来写“怀良人”之情,十分切贴而巧妙。“怀良人”理由正多,只托为芝麻不好种,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所以,此诗末二句兼有赋兴和传说的运用,含义丰富,诗味咀之愈出,很好表达了女子“怀良人”的真纯情意。用“胡麻”入诗,这来自劳动生活的新鲜活跳的形象和语言,也使全诗生色,显得别致。
  (三)富有弹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这是一种不写而写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法。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空镜头”、乐曲中的“休止”、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空笔”等等都属于这种手法。而在诗中,则是故意设置一个藏于虚处的艺术空档,以“不言代言”,让读者以自己的丰富想象去补充。
  【简述格式】(1)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写出A,让读者想象……(2)可以有好几种理解:……
  例如: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写“一枝红杏”有何妙处?
  解答:写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到墙内春色正浓。
  (四)音韵和谐。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的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唱、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分析:叠字小曲,二十八字全都用叠字,音韵和谐,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前四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婆娑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赞美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富于韵致,又是那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
  二、解题步骤
  赏析字词的妙处,主要分为“一看、二找、三套”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诗题,看懂诗意,体会感情,即散文中的整体感知。
  要看题目。如不看题目,很可能会造成对题目的误解。如有首诗叫《近试呈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不看题目,会将他看作闺阁诗。实际上这是一首学生问老师自己的作品怎么样的诗。
  二找:找好词、好句。一般是比喻、描摹、活用的动词等等。
  三套:套术语、套格式。也就是前文“四大角度”来表述。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僧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
  看:诗题---《早梅》   诗意:雪中早梅开几枝。
  找:不用早,郑谷已将“数”换成“一”,现在要判定哪个字用得好。
  套:“一”字准确写出了“早梅”之早,与诗题更相切。
  (套用了“四大角度”中“准确”一项中的句式)
  有人答曰:“数”更好,表现梅花的傲雪精神。可以看作有这种精神,但“数”能体现,“一”更能体现啊。此其一。
  诗题为《早梅》,“一”字更切题。此其二。
  之所以有人选“数”,是在“一看”与“二找”之间思路出现了断裂。“看”的内容未发挥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