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一月全景纪录: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作者:不详  时间:2008/6/12 7:08:18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954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民的关注,传达出对生命的关切。抗震救灾中每天的新闻发布会,将灾情和救灾的进展及时告知公众;向所有外国记者开放灾区采访……世界看到的,是一个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她的公民遇难而低垂。13亿人一同低首,为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14时31分,当3分钟的默哀结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中,爆发出一声声呐喊。发自肺腑的呼喊,声震长空……
  我的心连着你的心,生命的接力在延续;
  你的痛牵动我的痛,我们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废墟中,掩埋着幸存孩子血肉模糊的身子;担架上,传来受伤人员痛苦的呻吟;帐篷医院里,到处是等待救治的群众;一些重伤人员正与死神进行最后的抗争……特大地震,让无数的生命面临惨烈的劫难。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保住了生命,就保住了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对救治受伤人员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继续从各地和部队调集医护人员”;
  “尽快将重伤员转送到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救治,保证灾区医疗急救物资供应”……
  这是十万火急的生命大驰援——
  震后不到5分钟,成都军区总医院就紧急部署,迅速设立4个露天临时救治点,震后7分钟就收治了首例伤员。
  5月12日晚8时许,由武警总医院22名医护专家组成的救援医疗队,搭乘专机由北京飞赴灾区。与此同时,从成都到北京,从上海到广州,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一支支医疗队从全国各地紧急驰援灾区。
  徒步突进、水陆并行、直升机转运……医疗救护人员与其他救援人员一道,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突进重灾区。
  到21日20时,医疗救治队伍已覆盖灾区每个受灾村庄。目前,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医务人员总数超过了14万人。
  生命攸关,分秒必争。当一位位血肉模糊、生命垂危的伤者从废墟中抬出,与死神赛跑的重任就落在了白衣天使的身上。
  这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身影——
  尽管丈夫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北川县禹里乡卫生院护士杜娟仍在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6天后,当她护送重伤员乘坐直升机飞越北川县城,透过舷窗看到丈夫遇难的城市时,坚强的她再也忍不住滚滚的泪水……
  夜以继日地连续给伤员做手术,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退休教授张泮林累倒在手术台边,心脏停止跳动近1分钟。仅仅休息了一个晚上,74岁的他又站在了手术台旁。在回答“做了多少手术”时,这位外科专家不假思索:“记不清楚。反正哪里最危急,我就到哪里去。”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正是无数医护人员的坚持、执着和呵护,让一朵朵生命之花顽强绽放。到6月10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5252人,已出院76853人。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
  在被废墟掩埋179个小时后,汶川映秀湾水电总厂职工马元江被成功救出。重伤、饥饿、脱水……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在几十支手电筒的照明下,医护人员在废墟上展开紧急抢救。20日下午3时,马元江被火速转移至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一进医院,20多位专家就开始会诊、研究救治方案……
  5月20日早7时,青川县的高龄孕妇杨春波出现了阵痛。70公里外的天津医疗队艰苦跋涉1个半小时,来到杨春波身边紧急施救,随后又将她送往80公里外的野战医院。当下午6时许,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累得几乎虚脱的医护人员松了一口气……
  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医术、最深的爱心……广大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开展一场生死竞速。
  这是史无前例的伤员大转移——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医院伤员爆满、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筹全国的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北京紧急制定转运方案,云南递上请战表,陕西报上申请书……为灾区减压,为国家分忧,全国各地纷纷举手。
  5月18日,43辆大巴和近百辆救护车,满载着伤员由绵阳驶向重庆。
  19日,首趟转送伤员的专列载着206名伤员,驶上新生的旅程。
  20日,首趟运送伤员的“爱心号”航班展翼,将36名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护送至广州……
  为了减轻转送伤员的疼痛,救护车司机尽量控制车速,把车开得更平稳;为方便伤员直接上车安卧,专列的每节列车都卸掉一扇窗户,掀起所有的中铺;为了腾出空间安放伤员,航空公司拆除了机舱座椅,用绳索牢牢固定担架四角,防止伤员受气流颠簸之苦。
  “绝不让一名灾区伤员在沈阳出现危险!”这是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全院上下的共同心声。为了挽救其中一名伤员的生命,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为他专门配备了4名医生、3名护士,24小时轮番抢救、看护……
  到5月31日,四川地震灾区累计向全国20个省区市的340多家医院转送地震伤员10015人,为此出动了21次专列、99架包机以及万余次救护车和5000余名医务人员。这场全国范围的地震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同样成为抗震救灾中引人注目的一大壮举。
  用真情搭起新的家,为受伤的心灵遮风蔽雨;
  用爱心撑起一片天,让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5月31日,星期六。震后第19天。
  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安置了1000多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孩子。中午时分,穿着统一服装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拉手排着队来到食堂吃饭。他们的午餐是:一份米饭、两荤一素3个菜。
  几乎同时,在陕西省重灾区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的简易防震棚里,几十个孩子正在老师的辅导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做数学题,有的在复习语文……
  特大地震灾难,在瞬间吞噬了一切,让孩子失去了学校,失去了老师,失去了同学——
  孩子,孩子,孩子!成千上万的灾区孩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教育部门紧急应对,宣布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对考上大学的孤残考生将免收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对没能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实行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全国各地向灾区的孩子,伸出了温情的手——
  5月18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中心敬老院改成的爱心学校,来自彭州、都江堰、绵竹等重灾区的166名孩子在这里复课。
  5月29日,来自重灾区安县的500多名小学生,乘专列前往云南昆明,入读当地9所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小学。
  在青岛,借读的60多名灾区孩子,被学校当成了宝贝;在北京,对灾区来的孩子减免学费、食宿费……
  一顶顶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成了临时教室。震后第6天,在灾区的许多角落,又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特大地震灾害,使4600多万人受灾,需要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达到1400多万。“受灾人数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瑞典紧急事务救助署官员佩尔•约尔奈斯感慨地说:“中国此次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
  “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受灾群众的安置提出明确要求。
  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地区紧急行动——
  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为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
  3天后,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具体的救助政策。
  确保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发展改革委出台具体措施。
  及时将地方储备中成品粮油储备投放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国家粮食局向各地提出要求。
  16.4万吨中央储备粮油紧急投放地震灾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立即部署。
  筹集并发出粮油14200吨——四川省粮食部门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血浓于水,手足情深。成都、北京、石家庄、上海、重庆……人们排起长队,捐款、捐物、献血,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4.32亿元。7300多万名共产党员更以67亿多元的“特殊党费”,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真情牵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