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现代文常识归纳
作者:绍兴县实验中学 刘阳河 时间:2008/6/15 19:53: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03
2、《雨说》郑愁予。此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3、《星星变奏曲》江河,朦胧诗人。本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4、《蝈蝈与蛐蛐》约翰.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夜》 叶赛宁,俄罗斯。此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文章重点谈论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 法国。此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歌颂,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7、《傅雷家书两则》傅雷。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家书,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最高境界。“父子如朋友。”
8、《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作者通过给14岁的女儿讲述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女儿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
9、《故乡》鲁迅 《呐喊》。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破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闰土麻木、悲惨,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孤独之旅》曹文轩 。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放鸭的过程中成长和丰满起来的。杜小康是个面对困难虽害怕、胆怯、孤独但又能勇敢面对,且最终能战胜困难,变得坚强起来的男孩。
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法国。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爱慕虚荣。
12、《心声》 黄蓓佳。李京京 一个善良,自强,努力,执着、真诚的男孩。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旨在告诉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因此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尤其是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全文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展开。告诉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5、《谈读书》 ,文章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本文除了驳倒敌论,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水浒》。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但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吴用、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
18、《杨修之死》罗贯中《三国演义》。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的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儒林外史》。本文写范进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的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红楼梦》。香菱:一个好学,苦学,会学(勤奋、执着)的苦命女子。黛玉:肯教、善教、巧教。
九年级下
1、《我爱这土地》 艾青,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乡愁》 余光中, 一道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3、《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此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和“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5、《祖国》莱蒙托夫,诗人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6、《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此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7、《孔已己》鲁迅,《呐喊》,作者以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已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地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已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酒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8、《蒲柳人家》,刘绍棠,六岁的男孩“何满子”机灵顽皮、充满稚气;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力壮,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提得起放得下,且口苦心甜,爱孙心切;爷爷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又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
9、《变色龙》 契诃夫(俄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10、《热爱生命(节选)》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以及野兽的威胁(病狼)而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
11、《谈生命》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有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2、《那树》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本文通过描写一棵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大树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3、《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丰富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14、《人生》 勃兰兑斯,丹麦。课文“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15、《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英国。本文节选棉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部分。
鲍西娅:聪明、机智、见义勇为,侠肝义胆、珍视友情、崇尚正义;
夏洛克:贪婪、残忍、阴险狡诈;
安东尼奥:见义勇为,侠肝义胆、珍视友情、崇尚正义。
16、《变脸》 魏明伦,课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狗娃: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17、《枣儿》 ,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老人:留守家园的老人,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惜尚年幼的新一代,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老人,好奇懂事又纯真可爱。
18、《音乐之声》勒曼,美。课文节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洒尔茨堡的野外,写玛利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玛利亚:情感丰富,拥有美好的心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