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昧到“文”明——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方略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31 5:55: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9
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就是从文与题提供的信息中搜索出解题信息。文中信息构成解题的内容,题干信息指示解题的方向,知识技能信息提高解题的认知度。检索或储备这三方面信息是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必须练就的硬功夫。
一、化繁为简,从文章中提炼解题信息
2007年《考试大纲》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明确指出“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读文的三个步骤: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一分层并概括层义及层间关系(结构)一总结并品评文章的主旨(中心意思+观点态度)。据此,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每一道试题都是在这三个步骤下总结出文章层义、结构、主旨的。
我们不妨将这个工作比做磨刀。磨刀的前提是备好刀与磨刀石,读文的前奏即为检索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关键性语句是与描述性语句相辅相成的抒情议论性文字、结论性文字、评价性文字。这些文字是一篇散文的骨架,可以据此将散文精简为一篇文意豁然的议论性短文。以2005年河南用全国卷中的阅读文章为例:
第一步,抽取关键性语句,《一日春光》一文可浓缩为:①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②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③心里倒也坦然,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④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 秾纤适中,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它们)快乐、活泼、力量、生命,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⑤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
第二步,分层概括并简析层间关系(结构):①节为第一层,总领下文,表达对春的渴盼与喜爱;②③节为第二层,写盼春不见春,突出对春的渴望,为下文写“一日春光”做铺垫;④⑤节为第三层,通过写海棠的绽放抒写“一日春光”的快意恣情;⑥节为第四层,照应开篇,收束全文,进一步表达爱春、惜春之情。
第三步,梳理主要写作手法,简要概括文章主旨:文章主要运用欲扬先抑手法,通过对“一日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爱春、惜春、伤春及悼春之情。
接下来,审查所设的4个题目,便可很快将之一一与上述内容对应起来:第14小题问“吞咽”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感情,与第二步第一层对应;第15小题问为什么反复说“我不信了春天”的作用,在第二步的第二层即可找到答案;第16小题问喜欢海棠的原因,于第一步的④⑤节找到答题要点;与第17小题相合的内容则在第一步的⑤⑥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文阅读有三大母题——主旨、结构、手法,它们既是创作的基本命题,也是阅读的基本认知。这些认知让我们站在了文字之外看文章,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也将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
二、心领神会,从题干中提取解题信息
从实质上讲,现代文阅读就是命题人通过所设题目与我们交流对文章的认识。那么,现代文阅读的另一个内涵则是领会命题人的意图。
与我们平常的交流一样,命题人总是力图将题目说得明白、具体,告诉我们答题要求、答题角度、答题思路,甚至答题内容。然而,我们往往闭目塞听、一厢情愿地做着答非所问的蠢事。可以说,充分挖掘题干信息,从题干中寻求解题的突破口,是攻克阅读题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一)扣准题干明示的答题角度
每一道阅读题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简式:什么怎么样?“什么”指的是设问对象;“怎么样”指的是“设问角度”,是命题人明确指出的答题方向和答题内容。这是题干中最易抓住的信息,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以2006年河南用全国卷第15小题为例: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为设问对象。根据内容,可以把这句话概括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为设问角度,其中“作用”指答题内容,“在文中”指答题角度,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方面:“在结构上”与“在内容上”。如此,该题的解题信息可以明确为:“由于阳光……铜色”这段景物描写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作用。答案为:(内容上)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结构上)与下文晒稻谷、务农的选择等内容相呼应。
通常,我们将这些信息叫做显性信息。“答题内容”一般为:成因、表现、含义及作用、好处、效果等; “答题方向”往往为:在结构上、在上下文中、在表现主旨上、在语言(表达)上、在行文上等。备考期间,我们要掌握这些术语的含义,明确答题要求。
(二)找出题干提示的答题思路
命制一些评价观点或赏析技巧的试题时,命题人为了降低试题难度,总是通过提供条件的方式为我们提示一个解题思路。这种题干一般可以简化为:什么与什么的关系如何?其中,第一个“什么”为设问对象,第二个“什么”为所给条件,二者的“关系”为答题角度。例如,2006年河南用全国卷第16小题: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这句话的“含义”为答题内容,“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为所供条件。那么,这道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明确为:在理清“夜来香和昙花的香”与“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解释“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含义。根据文意,不难得出答案: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故称阴香;将其拟人化,与农夫务农行为形成对比,赞扬了农夫的壮怀(阳刚之美)。
与此相似的还有2003年全国卷第2l小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她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如果我们细心的话,这类提示语是很容易发现的,关键在于弄清写作对象(条件)间的一般关系,诸如对比、衬托、侧面描写及递进、深化等。
(三)挖掘题干暗示的命题意图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题干中不容易找到明确的答题信息,只有调动储备知识、根据命题人提供的情境在上下文中推断出来。这里,一定要关注两个关键词:设题情境与语境推断。也就是说,要在设题情境中判断出命题意图,在上下文中将答题内容找出来。例如,2005年河南用全国卷第15小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里,设题的情境为文章“反复说‘我不信了春天’”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那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即为命题意图。我们将这种情境还原到文章中,发现“我不信了春天”是因为“春天迟迟不来”“刚一露面,又早已远引”,又发现在抒写“我不信了春天”之后却尽情描写“一日春光”的绚烂。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反复说‘我不信了春天”’是为写“一日春光”做铺垫,故意“抑”了一笔,以突出“一日春光”的美好。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即为: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抑先扬,突出下文的“一日春光”。
可以说,这类题的难度大在命题人仅用代词点出答题对象,至于这个对象是什么,我们不仅要抓住题干的显性信息所提供的情境,还要在文章中细细求索语境,推出设题情境与文章语境间的关系,方能理顺解题思路。
三、多方求索,加强解题的知识技能储备
自2004年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始,我们可以见到至少50套高考试卷,这些试卷中试题内容的涵盖量、题型的规范性、答案的科学性以及所选篇目的难度与广度,都为我们复习备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对我们找到备考范围、重点与难点,以及答题要领、规律等很有帮助。这里仅将近几年考查过的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梳理一下。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三个方面。试题往往要求考生答出文章是“怎么写的”或“为什么这样写”。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描写方面,主要考查景(人)物描写,包括景物描写的特点、景(人)物描写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景物描写的特点即指景物描写的角度,也指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动景与静景描写、实写与虚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点面结合、情景交融,以及远近高低的方位描写等。例如,2006年江苏卷: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四川卷: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拟人化描写及其他修辞手法等。例如,2006年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2004年全国Ⅱ卷: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气氛或营造氛围,衬托人物,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思想感情)或事物特征,为抒情、议论做铺垫或呼应上下文。例如,2006年河南用全国卷: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2005年黑吉蒙用全国卷:第三段对篝火燃烧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006年江苏卷: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景物描写的特色包括景物描写特点、手法、作用三方面,是综合性考查。如2006年湖南卷:简析《在山阴道上》一文景物描写的特色。
2.叙述人称方面,主要考查第二人称的作用。例如。2006年辽宁卷: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2005年湖北卷:本文主要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其作用是什么?
3.抒情方式方面,主要考查间接抒情。例如,2005年北京卷: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二)写作方法方面,主要考查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联想等。例如,2006年江西卷: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2005年河南用全国卷:“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006年广东卷: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006年湖南卷:简析《在山阴道上》一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三)修辞手法方面,主要考查反复、拟人、引用、比喻、类比等。例如,2005年河南用全国卷:“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005年湖北卷: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005年重庆卷: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2004年全国Ⅲ卷: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有时候,表现手法还可被称为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等,我们除了做题时根据语境作出准确判断外,还要仿照高考试题的答法进行全面、准确的回答。另外,复习备考时,除了熟练掌握这些考查过的重点内容外,还须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掌握其他文体知识,以备考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