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8年温州中考语文试卷——贴近生活,强调运用

作者:不详  时间:2008/6/17 17:47:44  来源:温州晚报转发  人气:1506
  昨天,2008年中考落下帷幕,我市88274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业考试;今天,我们邀请温州二中的五位名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结合考生的反映,对试卷进行解读。
  今年中考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反映语文试卷总体难度适中,但也有部分题目做起来不很容易。
  今年语文试卷从总体而言,无论是试卷框架结构、题目数量、题型,还是分值都和去年的试卷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从试卷内容以及试卷所体现出的命题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
  知识,回归课文
  很多老师和学生感觉试卷中有些题目较为陌生,比如第4题。这道命题者颇花了一些心思的题目,在考察“名著导读”的同时,也蕴含了“句子仿写”等能力的考查。之所以让学生觉得陌生的原因是名著从课外转向了课内,名著不一定是课外厚厚的书,也可以是课内的课文。这道题目涉及到《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再塑生命》、《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辐射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由于前几年中考逐渐形成课内不考的习惯,这道题目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出现,让部分考生措手不及,甚至连“杜小康”是谁都不清楚。回归课文,在习惯于“课内不考”的情况下,让本应很熟悉的课本变得很陌生,让本应很简单的知识变得很困难,这是放弃课文所付出的代价。回归课文,是命题者有意为之的一个信号,因为它渗透到这张卷子的很多题目中,比如第5题第一小题的答案就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甚至连作文题目《下雨天,真好》也和课本中的一个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存在关联。
  阅读,回归文本
  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反映总体感觉不错。应该说,今年的两篇现代文阅读,从选文角度看,可以说是近年来温州语文中考卷中最为精彩的文章。第一篇《古典之殇》思想深刻,语言却不晦涩,第二篇《惟有少年心》内容质朴,情感却令人回味。再加上命题者注意利用题目配合文章,较为深刻的《古典之殇》配上较为简要的题目,较为易懂的《惟有少年心》却层层递进,文章和题目得到了调和,所以学生感觉较为容易。细看题目,便可以发现,以往的现代文阅读有意突出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常见的是“你是怎么认为”、“说说你的感受”,处处可见“你”的痕迹,但这次却很难见到“你”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结合全文回答”、“结合上下文内容回答”等,很明显命题者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呼吁阅读要回归文本。这种思路几乎贯穿了两篇现代文阅读,比如第6题从文章中选句子,第7题比较品析课文句子,第9题的“概括文章情节”,第11题的“结合语境品析词语妙处”。
  对于现代文阅读,有考生反映,有些题目的分值分配不匀。八道题目,有六道四分,两道三分。同样是四分题,比如第6题从一段五个句子中划出一句就可以得四分,而第8题却要花很大的力气才有可能得四分。
  古诗文,重在积累
  古诗文阅读,考生们都觉得比较简单,无论是实词解释还是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无论是课外的还是课内的,都是较为熟悉的,如第22题对苏东坡的评价,因为大家学过较多苏轼的诗文而十分熟悉他的性情和风格,所以比较容易。相对而言古诗阅读,想要轻易看懂薛涛的《送友人》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题目不是很难,比如第14题概括古诗中“秋天月夜景象的特点”,只要学生能回归文本,从诗歌的“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中找到“霜”、“寒”以及“苍苍”,就不难得出“苍凉”的答案。至于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只要能抓住“送友人”,把握住这首“送别诗”的特点,也不难得出答案。
  作文,学会感受
  《下雨天,真好》,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细腻的题目。题目表述清晰明了,充分体现了“无审题障碍”的思路,同时通过导语从多个方面启发学生,力求打开学生的思路,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有话可以说,“学会有创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学生普遍反映这题目入手容易,但是想得高分有些难。原因在于本题有一定的限制。“下雨天”从某种程度限制了事件的环境,“真好”限制了文章情感的基调。目的是想让学生借助“雨”来表达“真好”这个情感体验。正是这样的限制,如果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真好”,不能演绎出“真好”,将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下雨天,真好》,让部分“豪放”惯了的学生书写这么婉约的题目,可能也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那些准备好文章想套用一下的同学来讲,面对这个题目也注定会变得束手无策。
  今年中考已经完毕,而那蕴含在试卷背后的语文思想值得好好关注,因为它将引导着将来语文教学的走向和趋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