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近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08年中考复习建议
作者:周启军 时间:2008/4/30 14:57: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28
一、2006—2007年中考试题分折
各年试题都在努力尝试和体现新课程的考试评价理念,在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特征:
(一)知识覆盖面宽、试卷结构合理
各年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基本涵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试题量相对稳定,试卷结构的板块日趋合理,分为“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二、文言文阅读”、“三、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四、现代文阅读”和“五、作文”五大板块。题型主、客观题相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试题难度适宜,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基本维持在6:3:1左右。试题编排也注重人文关怀,既方便考生答题,又便于教师阅卷。
(二)注重积累,落实基础,强调基本素养的考查
试题的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实情况,包括①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所给出的注音的正误,也包括多音字、形似字、和方言读音容易混淆的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如遂宁市2007年的考题中的1大题的1小题:答案C、D 就是我们容易混淆的方言读音,答案A就属于ZH、CH、SH不分,同时B也考查了多音字、前后鼻韵母的知识;②汉字的考查也是设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形似字、同音字、意义相近易混淆的字是考查的重点,如遂宁市2007年的考题中的1大题的2小题:三个答案考查的“肴”“计”“汹”分别就属于同音字、形似字、意义容易混淆的字;③词语的积累,主要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当中词语意义、用法的变化,以及正确使用词语等,而且涉及的句子大多为课内的内容。如200年和2007年的考题;④句子的考查,主要考查病句的修改和句子的连贯搭配,病句的修改侧重句子的通顺,如:搭配不当、成分缺失、语序不当等;句子的连贯搭配主要是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句子或排列句子顺序;⑤文学、文体常识的积累,涵盖了初中三个年级课本中的古今中外作家、作品,重点考查的是名家、名篇的相关常识;⑥古诗文的探究、识记等,如06年考的是七年级上册中的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07年考的是八年级下册中的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于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考查提示型:A、根据所给出的上句或下句按原文填空如:(1)择其善者而之, 。
(2)理解记忆型:如写出陆游《游山西村壁》中蕴涵深刻哲理的语句:(3)理解联想型:某人在某厂濒临倒闭时出任该厂的厂长,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⑦课文内容及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2006年是针对一篇课文中的句子来考查,07年则发展为针对多篇课文中的句子理解的考查了。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基础考查的覆盖面宽,形式多样。
(三)注重运用,突出能力,强调综台考查学生的语言的感悟能力 ,注重综台与探究,增强了开放性,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常见的有:综合性学习与探究、学科整合、口语交际类、文学名著阅读类、辩论类、图表类、建议与推荐类、地方文化、对联类、广告类、仿写类、修改类、主持语言等。它们除了考查学生语言句式的感悟和选择能力、正确和得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外,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设题开放性强,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类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也常常是中考试题创新之处,而且这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例逐渐加大,题型和角度变化多样,逐渐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这类试题比较灵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如2006年的17、18、19题和2007年的10题、17题。
(四)在2006年和2007年的考题中。都有对课内文言文的阅读的考查内容,以整篇或相对独立的语段为主,如2006年考查的八年级下册的《岳阳楼记》全文,2007年考查的也是八年级下册的《送东阳马生序》的前两段。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课文重点句子的记忆,文意的整体把握,通假字的本字及读音与意义,关键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古今意义的辨析,重点文句的翻译,文章观点的理解等。值得注意的是:实词的考查都是书中注释里有的;虚词的考查都与课文紧密联系的;翻译的句子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五)现代文阅读考查,注重阅读鉴赏,体现个性解读,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文精神
阅读试题的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充满时代气息 ,如2006年考查的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故乡》的选段,课外选文《与人斗气 不如斗志》;2007年考查的九年级下册课内的《变色龙》中的选段,课外选文《不可放弃努力》。命题上也要求考生注重文本的阅读理解,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问题的设计上意在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将阅读理解与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人文精神。
(六)强调作文与做人,淡化审题,选择性和开放性日趋突出
06年、07年以话题作文为考试形式,在作文要求中体现了鲜明的人文关怀,努力实践“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的作文命题原则。选题围绕“作文与做人”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着重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和感悟生活。如2006年的作文,2007年的作文。
总之,近年遂宁中考语文试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特别增加了对高中语文学习衔接性考查,对今后的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2008年中考备考建议
通过对近年遂宁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在2008年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要学会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
(二)要加强阅读训练,既要立足课本,也要面向课外,扩大阅读面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中考占比较大的比重,综观近年遂宁中考语文阅读考查题,三个阅读段落,有一文言、一现代的试题取材课内;各有一个语段试题取材课外,但也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整合知识,适当拓展。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文言文阅读更要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并牢固地背记下来。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向课外文言文延伸。
(三)要关注“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增强创新能力
“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试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从近年中考所出现的常见题型入手,分若干个专题进行训练,总结规律,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一要读懂题意,答题要符合要求;二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选材;三要合理想象;四要完整答题;五要语言精练、有文采。
(四)作文要注重基本功训练,锤炼能力,提高写作品位
“生活作文”“个性作文”,是近年来呈现出新的中考作文取向。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从今年各地满分作文来看,凡是有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能力好的作文往往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可多进行一些片断写作训练,也可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可以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如语言训练,可以对作文进行补充修饰语的修改,变换句式的修改,运用修辞方法的修改,使作文的语言更灵动。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才能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五)注重全面复习,谨防考点知识的遗漏,及时纠正失误
复习备考的过程,是一个纠正错误,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要全面复习,及时查漏补缺;步步为营,夯实基础,及时纠正失误;适当做些回头训练,及时总结,不断提高,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