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作者:乔竹君 王朴  时间:2008/6/25 17:37: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99
  【摘要】 形成教师风格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形成过程、素质要求、课堂教学要求、风格表征上与以往相比有着鲜明的不同。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风格   教学个性
  语文教学风格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良好的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它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而且反映了教师的语言、举止、风度。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秀的教学风格的教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既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又需要的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帮助。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师成长与以往的很大不同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教师更多地关注有自己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形成富有“个人特征”的知识结构。教师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他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表征
  具有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特色的教师,在语文学科领域,生成了独特的教育世界和得心应手的教学技巧,获得了明显的教学效绩。表现出独特的教育个性,教育精神和教育自信。
  1.1独特的教育个性:
  教学风格的首要标志,就是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包括教学魅力与审美个性)。首先它是独特的教育理解,大量的语文实践,往往使得语文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思考,追问教育是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自己当前的教育实践的未来走向等理论问题,这将帮助语文教师把宏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建构自己对教育活动和语文教学的理解。其次是独特的教育人格。丰富的语文实践,将使得语文教师的人格不断丰满,自然生命和教育生命融合在一起,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世界。
  1.2强烈的教育专业精神
  “教育专业精神”是教师对语文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倾向性系统,是指导教师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是教育本人关于教育的“理论”是一种教育观。专业态度是教师对其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其中包括“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依法执教”,“服务意识”“进取心与创新精神”等,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1.3强烈的创新精神:
  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将表现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框架,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特定的教育状况开拓性地投身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之中,走自己创新之路,做一位思“变”的教师。
  1.4鲜明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的信任基础,魅力来源于学识和能力,其集中表现为自信,自信教育的最终效果,自信是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自信自己的教改选择,并且持之以恒地沿着自己的道路深入地探究和实践下去。相信自己的教学魅力,相信能和学生沟通,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逐步养成这种自信,不是自负,而是建立在科学和经验的基础上,内化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信仰。
  2、新课程 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素质要求
  2.1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要求,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部分,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行为。因此,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为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必成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发展性,承认学生是发展而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我们教师有责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会越来越少地单纯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传统角色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将受到很大的挑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平等参与者。
  树立“互动、互通、互补”的教学观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语文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东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树立“开放灵活的语文课程观 新课程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更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等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树立起开放灵活的课程观。
  2.2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知识结构要求
  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一般认为包涵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面对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显然更为广泛。
  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广博。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难度降低,知识面更宽泛,并且,提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和开展自主性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扩大知识领域,是自己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要向相关的专业延伸。新课程设置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去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更要使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向相关的专业延伸。
  教育专业知识要求不断拓宽。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对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如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关注最新的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3.3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能力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将所要教授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研究能力,特别是在教学理论、学习心理、课程研究等方面。
  合作能力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一是与学生合作构建师生互教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二是与教师合作,利用教师集体智慧。三是与家长合作,共同创造育人与学习的氛围。四是与领导合作,以便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想得到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和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新课程十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和学法,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把这些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高。
  3、关注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
  3.1新课程对课堂传授知识的影响: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包括教科书及其他教学资源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观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
  3.2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角色,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去教催化每个学生的智慧,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综合性学习,合作学习,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今后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强调师生互动,通过交往,在课堂中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互动,使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
  3.3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课程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影响:
  在师生关系上变以教师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发展上变“单一智能的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上,从“基于事实知识的 学习”到“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在信息传递上,变“单向传递”为“(双向)多项交换”。
  新课程不仅是学生的全面成长,也是教师的全面成长河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担负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任务。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与教学论》 董蓓菲教授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教授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教授著
  作者介绍:
  乔竹君   大丰市第二中学教师   
  王  朴   大丰市职业教育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2004级教育硕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