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以一当十”法
作者: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 武向京 时间:2008/7/3 8:14: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34
【示例】(自我命题)
【答案】
一、论点
1、论点的提取
常见设问角度: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试必备:议论文常见的模式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所以论点多在文章的开头;论据后往往要照应论点,也可以在论据的后边寻找。
【示例】(安徽12题)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2、分论点的提取
常见设问角度:找出形成论点的几个因素?或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去论证论点的?
应试必备:①找论据,②看论据前后的概括论证语言,③从论证语言中提炼分论点。
【示例】(河北17题)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分)
【答案】“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二、论据
1、论据的类型
应试必备:事例论据、道理论据 。
2、论据的运用①②③
常见设问角度:“×××”段(多为第一段,且为事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应试必备:①引出论题或论点 ,②作为论据论证论点,③强调论点的必要
【示例】(河北14题)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常见设问角度:
①根据前边的观点,补写论据。
②文中引用“×××”“×××”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应试必备:按照相关联想的原则去完成,一般来说,文章人物在什么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你就在该领域寻找写作对象,扣题更紧。
【示例】(安徽10题)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答案】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示例】(河北18题)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答案】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三、论证
(一)论证的类型
1、手法范畴
常见设问角度:本段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应试必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常见设问角度:本段话运用了“××”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应试必备:都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
事例论证:事例翔实,让情景再现,真实的证明了“××”道理。
道理论证:内涵丰富,极具权威性的证明了“××”道理。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证明了“××”道理。
2、结构范畴
常见设问角度: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应试必备:常见类型有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
2、论证的过程
常见设问角度:简要分析第“×”段/本文的论证过程。
应试必备:1、划分层次,2、概括层次大意,3、在各层意前加“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
【示例】(北京22题)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答案】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
四、议论语言
常见设问角度:“××”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说说“××”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应试必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
形式方面:语言准确、严密(议论文强调论及严密性使然);或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内容方面: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示例】(安徽11题)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答案】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16、【示例】(河北16题)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五、文章评价
常见设问角度:作者在文中提到“××”观点/“××”句话,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论述。
【示例】(安徽13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答案】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应试必备:
上文根据2007年来部分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常见的命题角度对文章进行命题、解答,旨在让学生了解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向,消除神秘色彩,走出题海战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联系地址: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语文组(715500)
联系电话:武向京 0913——726285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