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山东作文“春来草自青”评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08/7/13 11:12: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172
  此题需先理题目的含义。“春来草自青”出自佛语,有“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之组,也有“秋来黄叶落,春来草自青”之和。佛语中,此句有崇尚自然,领悟自然,而后豁然开朗的意思。由题可以看出,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只有了解自然,利用其规律。这和高中政治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是相配合的。
  这个话题作文给的材料只有一句话,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成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就是“春”与“青”的关系。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件条件,就是“草”就是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而不必过多关心。
  该命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第一点: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
  第二点:找到适当的本体。因为该命题是比喻式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例如:“功到自然成”“是爱使他重新走上正确道路”都是比较好的题目。
  如何审题呢?具体到这个题目,我以为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
  第一步,相关联想。由话题联想到“云开雾自散”“春到花自开”等相关情境。
  第二步,对比联想。由话题联想到“冬在草枯萎”“春来冬自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自然现象。
  第三步,相似联想。由话题联想到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轮回,进而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再具体一些,还可以联想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的成败、得失与荣辱,以及它们的转化。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话题的含义:一表层意义,春天来了,驱赶严冬,万物复苏,花草繁茂,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二深层意义,“春来”比喻人生或社会生活的良好境遇,“草青”比喻的是美好的前景,而且,一个“自”字将将两者连为一体,使之构成了规律性、必然性的联系;三画外音,人生或社会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有寒冬,有风雪,但是,也必然会有春天,有阳光,这就启示我们:逆境中,我们应该坚强、乐观、自信、从容,并以此走出逆境,迎来生活、事业的春天。
  这样,我们可以确定:作文的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笑对风雨,明天会更美好;困境中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多一些从容,欣赏春天的美丽。
  当然,这只是对话题的一种思考,还可以有其它角度的立意。
  具备了以上认识,这篇话题作文就明朗起来,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考生可以将话题发散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时事,谈自然之力的不可抗拒,例如汶川大地震的突然而致。但不可只停留在此点上,通过全国人民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各种英雄人物事迹的介绍,来说明在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下,我们必定能战胜灾害,这也是一种“春来草自青”的意义。
  2.结合自身谈感悟,例如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对童年的怀念。那些迷茫和伤感都是暂时的。通过各种事例来展现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憧憬。毕竟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此类文切忌空洞乏味的抒情,需以事件切入。
  3.通过某些自然景色来抒发积极向上,崇尚自然的感悟,转化写景文,以物言志。
  4.如果有阅读积累较多的考生,还可以就“春来草自青”的意义写一篇议论文,直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此话题的发散空间很大,但务必注意挖掘其内在的含义,并结合自身实际渗透进作文的内容之中。
  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意,可供参考:
  1、春来草自青,是一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善于保持一颗平常心,强调轻松、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3、只要条件具备了,发展变化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4、谈自信,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坚守。
  总之,今年山东作文题仍然沿承了去年的命题思路,都是寓意型判断话题作文,形式全无二致,只不过内容上有所不同。该命题思路从体现命题的连续性上说,是可以理解的。相对于去年的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今年的作文题目相对容易的一些,但作文的难度还是明显存在的。“春来草自青”有什么佛学哲理,相信大多数考生也不会知道的很清楚。中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对人生的领悟还有限,让他们谈玄论道应该不是命题者的初衷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