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诗意的对话——古诗教学一得
作者:凌志 时间:2008/7/16 9:48: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67
【关键词】:古代诗歌凝炼的表达含蓄的表达韵律的表达个性的表达
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已久的纯文学样式之一。其独特魅力表现为语言凝炼、情感浓郁、音律和谐、内容形象四个方面。德国哲学家谢林将诗歌称为“人类女教师”,认为诗人以女性的体贴和关怀教人懂得爱和柔情的可亲可爱,故在她的抚慰和熏陶之下,读者的感情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其心理气质也会产生很大变化。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而言,古代诗歌,更能对他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如何真正地利用好诗歌,让诗歌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用的古诗教学法有感情诵读、词句品析、意境赏析,或辅以音乐、画面,渲染情境,加强学生感性认识,也少有将之改写、续写、补写,填充诗歌中的空白,以充分培养学生想像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方法重在赏与析,目标主要停留于“懂”的层面,枯燥烦琐的讲析,也使学生日益失去对这种纯美文学的兴趣;既使是改写,也只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而对语言要求不高,这种白话式的赘述,也会使学生深感索然无味。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与热爱?怎样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凝炼、含蓄、有情感、有韵律?我觉得应将诗歌教学目标变“懂”为“用”,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因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应用,即“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应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就应该姓“语”。
学会“诗意”的表达对表达语言具有较高层次要求,要有一定的情感内涵,要有适当的形式技巧,这是具有挑战性的师生互动过程,是对文本灵动、有创意的解读。由于有教师的帮扶,难度又是建立在坡度之上,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具有可行性。很多学生课后反映喜欢这种上课模式,觉得兴味盎然。
怎样在古诗的赏析教学中使学生能借鉴其技巧学会诗意的表达?笔者作了以下初步探索:
一、 厚积薄发,精心准备
1、 学生充分“知人论世”,为诗意对话厚积。
古诗教学期间,高中学生课前必备的知识是对诗人相关事迹背景及主要诗作的了解,为减轻学生负担,教者应精心搜集编写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概括要点,重温并积累其中著名诗句,对诗人的经历、情感有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对作品的解读能达到“知人论世”,准确到位。如在学习杜甫诗专题前,将教参上一段作者简介(半文言性质)及一些名句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杜甫生平四个创作时段及创作特征,学生经过阅读筛选,不难得出:33岁,读书壮游,志存高远;34—44岁,十年困守长安,仕途坎坷,认清社会罪恶;45—48岁,陷贼为官,备尝艰辛,理想破灭;49岁以后,入蜀漂泊,包容苦难,心怀天下。学生对杜甫诗句的重温积累,为课堂诗意表达准备素材。
2、 教师充分“知生知文”,为诗意对话设计。
目前新课改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甚至走向极端,导致肤浅的对话、无内涵无体系的知识充斥课堂。其实,教师的主体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应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45分钟的最大效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无形降低。特别是在要求较高的诗意表达训练上,教师有质量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研究也表明:老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极富意义,教师的语言如果单调呆板,学生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平时要努力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与知识储备,真正达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课前,教师还必需充分“知生知文”,为课堂教学语言精心准备。“知生”是指充分了解学生表达与思维现状,以及个性差异,设想各种对话可能性,确保课堂上能对学生有效地引导,机智地应对,正确地评价,及时地纠正;“知文”是指充分研究文本,设计诗意的教学语言及渐进的教学流程,以自身的语言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会诗意的表达。
二、 营造情境,酝酿诗意
营造诗意的氛围可从三方面实施:情境导入;意境欣赏;诗意板书。任何高效的课堂学习都应从“头”开始,好的开端能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为诗意的表达创设富含诗情的语言环境,这与古诗本身文体相应,也与训练要求相合。如杜甫诗《登高》导入时,让学生一起朗读现代诗《杜甫》:
你是一条江/ 横亘在盛唐门槛之外/ 你是一季风/ 穿梭在盛唐森林之中/ 狰狞的战鼓残暴地敲碎你的梦境/ 你单枪匹马/ 纵横在盛唐华籍的狂风暴雨里/ 刀光血影/
刻成你脸上额前岁月的沟壑/ 你来自苦难/ 你回归苦难/ 你背起天下百姓的愁
走上历史的台阶/ 你扬起一支笔/ 蘸饱了墨汁/ 在生命尽头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
《春江花月夜》导入时,播放《唐之韵》中相关片段,优美的旋律、画面配上充满感情、诗意的讲解,让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形象美、音乐美、情感美有更感性的认识;课堂拓展部分,可播放纯意境的音像片段,让学生用形象而诗意的语言抒写感受。最后,教师的板书也应体现诗意的特质,与课堂诗意的氛围相融合,板书设计力求凝炼、形式美,甚至可以图文并,体现形象美,无论图、文,简洁是第一要素。如《旅夜书怀》一诗的板书设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烘托
壮阔之景————凄苦之情
三、循序渐进,尝试对话
这是课堂主体部分,教师通过在难度中增设坡度的设计,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1、 凝炼的表达,想象画面美。
紧扣诗歌形象性特征,要求学生在对照注释读懂的基础上,找出诗歌的意象,想象诗歌的画面,用诗的语言根据教者设计的上句写出下句。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与赏析能力基础层次的要求,但也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对内容的初步了解;一是对语言形式的要求。教师可适当针对难点补充、点拨,如《旅夜抒怀》一诗颈联“官应老病休”学生理解困难,教师穿插介绍:成都幕府时,诗人年老多病,深受少年幕僚们的排斥、轻视,诗人是不服老的,此种境地使他无法忍受,唯愤激而已。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思索、比较、探讨,形成对文本主要是形象层面的解读:
河岸绵延,微风摇动细草,/(夜色无边,孤舟扬帆漂泊。)/平野辽阔,星辰低垂闪烁,
(江流浩荡,月色滚滚奔涌。)/文名虚无,空有济世之心,/(仕途多舛,谁使白首颓唐?)
天地苍茫,身世沉浮飘荡,/(沙鸥声里,心境凄苦彷徨。)
2、含蓄的表达,体会情感美。
在理解诗意,能形象再现诗歌画面的基础上,仔细体会各意象蕴含的情感,用富含情感的词注入以上仿写,赋予景物人的情感,这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诗歌更深层的把握,达到对文本情感层次的解读。怎样将情感性的词语恰当融合进原作,需要学生反复品味推敲字词,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引导。如对上诗前两联的改写,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表达(经师生共同修改):
瑟瑟寒风中,小草向河岸倾诉无助的凄苦,/ 苍茫夜色里,小舟奋力树起高杆,独游天涯。
辽阔平野,尽洒星光,/江流清冷,把那满腔悲怆,滔滔翻滚,/
月色奔流回荡,拂动惆怅的江弦,/ 弹奏斑斓雄浑的旋律。
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对诗人孤苦之情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无一不表现了诗人的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而浩荡的江流,闪烁的星辰,奔涌的月色,展现了一派开阔雄浑的境界。在此基础上点明表现手法:天地之大,更衬托了诗人渺小无依;开阔雄浑之境更突现诗人哀苦悲怆之情。
3、韵律的表达,感受音乐美。
这是对语言文字运用更高层次的要求,可引导学生从压韵、词序、节奏、长短句的交错等几个方面炼词炼句,对原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之富有音乐之美,表达更富有诗意。这一过程也可结合在以上两个步骤之中。(其实整个诗意的表达是一个几方面有机融合、浑然一体的心智综合活动过程,并非机械分离的几个阶段。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按要求的高低大致分类。)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好的文章应从词句改起,使之合乎美的形式,这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必由之路。如杜甫的另一首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的前两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俞悦同学的仿作与改写升级之作分别为:
千山万水奔聚荆门,/明妃之村,如今尚存。/离别汉宫,踏入,大漠茫茫,
独留青冢,空向,暮色昏黄。
(仿作为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解读,较少情感内涵,停留于形象美、画面美的阶段。)
明妃村,今尚存。/ 天地山水之精魂,层层重重唤佳人,/别离紧接出生。/泪光中深情遥望,汉宫消尽于——大漠茫茫,/ 独留,平沙一堆青冢,空向暮色昏黄,倾诉千古哀伤。
(改写之作则侧重于情感美、音乐美的把握,并在句式、句序、长短句方面作了调整,读来更有诗的内在韵味。)
陈东同学对此诗的后两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改写为:
画图恶,误识春风面,/ 魂魄回,归恨意绵绵。/ 一曲胡乐〈昭君怨〉,/千载乡思泪涟涟。
于洋同学对《旅夜书怀》后两联的改写是:
文名虚无,空有济世之望,/仕途多舛,岂因白首颓唐?/本应老骥伏枥,却又潦倒飘荡。
我似那孤独沙鸥,嘶哑于广漠苍穹,/寂寞,彷徨。
4、个性的表达,品味创造美。
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并联系对诗人生平及其它诗作的理解,以解读诗人或其作品为话题,自由创作诗歌一首,要求运用或化用部分名句,充分融会贯通,达到对其人其文神韵的把握。时间不够,可留作课后作业,可附上类似范文。这对有文学兴趣与特长的学生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式,对语言表达贫血无味的学生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姜华同学的《李白》:
飞来一笔/ 大唐便熠熠生辉/ 慧星般的奇逸纷飞/ 长安城上空/ 扫出一片夺目迤逶/
草原上的热血/ 同艳阳高照/ 游牧的长鞭/ 与诗情萦绕/一路逍遥/ 顺手拉开个盛世天朝
黄河奔腾的豪情/ 月牙儿勾不完高洁的心/ 玉醅儿却让得失分明/ 纵有王朝云霞明灭/
只却能如佳人/ 望春帷/ 独自归
看长安,花谢花满天/ 问天下,谁人不识君/ 蓬蒿野草,攀不上玉宫桂春/ 浩然正气/ 哪里肯摧眉折腰/总说飞翔的鸟收不回翅膀/空谷幽兰停不了芬芳/凝望处,长安又花落/人老矣,水中湖心月也消瘦了一圈
山河依旧守候,明月依旧等待/它们喟叹:空悲切/百尺楼头,剩得青山烟雨空飘流/天尽头,猿鸣悠悠
尝试诗意的对话,可使古诗教学真正充满诗意,并使这种诗意真正进入学生心灵。学生在充分感受古诗语言美与意蕴美的基础上灵活化用,营造出别具情趣的现代诗意,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不正是我们的学生所需要的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