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为导,以美激智——谈多媒体在中国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海南省临高中学 桂月玲 时间:2006/11/26 23:10: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55
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华夏民族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大睿,这些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有人说,中国人不知有李白、杜甫,同英国人不知有莎士比亚、法国人不知有巴尔扎克、俄国人不知有普希金,同样不可思议。
然而,古诗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是薄弱的一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阅历不足,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很难体会到古诗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常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古诗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被广泛运用,这为古诗教学模式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鲜活了呆板生硬的古诗教学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的教学,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图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长恨歌》时,我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个体态丰腴、衣着华丽、面带桃花的女子。学生经过预习,大部分都能猜出是谁。在学生审视美女的同时我开始了导入:“这是历史上以肥胖著称的美女,有一句俗话:红颜自古多薄命。关于她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相信同学们都有所了解,而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的命运又是怎样呢?”接着,我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一句诗来给每张图片命名。这些图片全部都是从因特网图片库下载的,画面非常清晰,颜色鲜亮夺目,人物表情传神,且切合《长恨歌》的内容,我精选五张,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刚开始学生还只是用文中七字诗来概括小标题,到后来有些学生甚至用四字成语来概括,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思路大开,妙语如珠。
二、音画组合,再现诗歌美的情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中第二单元的鉴赏要求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可能会给学生指明赏析的一般步骤: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在这个步骤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想象与联想”这一环节。不管是审美想象还是联想,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去和诗人取得共鸣,但是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太小,阅历尚浅,且总体阅读量少,根本没办法一下子进入诗人的审美境界中。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教学《春江花月夜》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以“春江花月夜”命名的FLASH,配有名曲《春江花月夜》,并对这个FLASH做了些修改制成课件。为了验证多媒体教学是否更有优势,我在教学时做了个试验。我没有一开始就播放FLASH,而是让学生吟诵,找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把意象串成一幅幅画面,然后再把头脑里的这些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我选了一个平时表达较好的学生和一个较差的学生来描述,两位学生对比较明显,一个能大致构画一个整体的意境,另一个只是表达出一些零散的片段。之后我播放了FLASH,当音乐响起时,学生的精神明显为之一振,随后,深蓝色的夜幕中逐渐出现春江、明月、花林、相思楼、思妇等意象。短短的六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要求再看一遍。结束放映时,提问:“同学们能否用语言文字把诗中的意境描述出来?”在短暂的思考之后,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同样选了表达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来比较,我发现这次的差异同样很大。表达较好的学生简直是在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词语华丽,修饰恰当;另一位则用平淡的语言讲述人生的聚散,宇宙的无常。从文字到语言,从文字到画面再到语言,前后两次的差异是巨大的,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效果是明显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美的韵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这里的“读”字,起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自读,另一种则是听读。有些诗要多“读”,多“读”出气势,多“读”出情感,多“读”出诗韵,《将进酒》就属于这一类的诗,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怎么去读。教学《将进酒》时我先播放了一首激昂的钢琴曲,借助音乐调动情感,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一个氛围。学生事先已读过多次,很快就抓住了情感基调。关闭音乐,我让学生自读,体味诗中的韵律美。之后,我打开多媒体示范朗读文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上停顿和重音,体会音韵、节奏的变化。在范读中,随着诗歌情感的起伏,节奏时缓时急,音韵忽高忽低,气势曲折回环,如骏马奔腾。学生体会、模仿、自读。在反复的听读和自读中,掌握诗歌的节拍和用韵,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四、畅谈感受,体悟诗歌美的情感
我认为,这是诗歌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是教师的自我表演,范读、理解,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而多媒体教学则是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手段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教师这时稍加鼓励稍作引导,学生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在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时,除了课后赏析里提到的“爱情说”“讽刺说”之外,有位学生提出了“警世说”,她认为《长恨歌》是一部警世之作。畅谈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诚然,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有利有弊,但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美,对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