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弃妇形象——婚姻悲剧的自诉
作者:大方县绿塘中学 黄美 时间:2008/7/30 15:31: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827
首先,恋爱自由,对爱情专一,诚挚追求。蚩蚩的小伙子抱着布来贸丝,没有经过媒人的言说来商量婚事,虽然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为借口,显得郑重其事,但亲热的送她渡过淇水,到达顿,却以“将子无怒,愁以为期”来默默相许。之后心理却是喜是忧,不时产生对小伙子的爱慕之心,等待不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还爬到倒塌的城墙上去看望,期盼小伙子的及时到来。见不到心爱的人儿还“泣涕涟涟”,流下期盼的眼泪。一旦心爱的人儿出现便又是“载笑载言”,在无“媒说之言”的甜蜜中,竞占卜到吉利的结果。在欢乐中慎重其事地对待,准备了丰富的嫁妆,举行了婚礼,自由幸福地结成了夫妻。
其次,她心理纯洁,质朴善良。诗的开始就追叙两人最初相识的情景。氓是带着真诚的面目出现的,他是一个“以布贸丝”的小商人,同做生意人一样,他看到良机就希望早日成亲,于是未经媒人就直接与女主人公接近,并与之谈婚论嫁。但女主人公并没有认清氓的“庐山真面目”,反而把他的虚伪认做了真诚,把他急躁当成了热情。虽以“子无良媒”为由让氓按规矩办事,但她一方面热情相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一方面耐心相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一方面真诚相许,“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并且在整过恋爱和婚后生活中,她对氓都表现得一往情深。这些都反映出女主人公的单纯质朴,真诚善良的本性。
值得注意的是,被遗弃后,她没有把不幸的遭遇遮掩起来,而是忍痛把伤疤揭开给别人看。将自己婚姻悲痛的沉痛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告诫世上的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告诫世上的女子们遇事要冷静思考,慎重行事,不要被男子的热烈追求冲昏了头脑而轻易相许,也不耽溺于男女的情我之中,只图一时的欢娱而一生陷于深渊。因为男子耽于情爱很容易自我解脱,而女子耽溺于情爱,便总是不能解脱。这是一个妇女基于自己遭受损害的命运而得出的朴素认识。没有从本质上揭示出妇女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但她能够以嘱托的口吻,告诫天下的女子不要蹈她的覆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她善良的品格。
再其次,她吃苦耐劳,辛勤持家,这是中华民族农家劳动妇女所特有的优良品格。诗的第四、五章追叙两人的婚后生活,我们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婚后是怎样不殚辛劳,勤勉持家的。“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她自从嫁给氓之后始终过着清贫辛苦的生活,但是为了自己曾经选定的幸福,为了心中的所爱,她是安贫乐道,甘于清苦的,因而她“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在多年的婚后生活中,没有一件家务劳动不是自己承担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如此。她希望以此获得社会的理解,博得丈夫的欢爱,赢得家庭的幸福。这些体现我国劳动妇女勤劳的优良品质。
最后,她头脑理智,性格坚毅,能初步认清封建婚姻的本质。《诗经》中有十几首弃妇诗,如《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陈风.∙墓门》等。如果说勤劳、善良是这些弃妇所具有的特点,共同特征,那么理智和刚毅则是《氓》中女主人公所独具有的个性特点。在初遇氓的时候,面对氓的热烈追求,她虽许以信任与爱情,但却并没有草率行事,而是始则以“子无良媒”为由,劝他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办事,继而在“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前提下,才最终嫁给了他。反映出女主公对待婚事的自恃操守和严肃慎重。婚后,尽管她含辛茹苦,勤劳持家,但并没有换来丈夫的慰藉。亲友的理解,生活的安乐,却反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遭到丈夫粗暴的虐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遭到兄弟的讽刺讥笑。事也如此,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痛定思痛,对周围的事态和自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女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轻美貌,姿色意浓,男人们情意也浓密。可是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容颜衰老,姿色已退,男人们的情意也随之而消失。所以先告诫后世的女人们“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千万不要为爱情所迷。即使“女也不爽”,可“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人做到没有一点过失,可男子的行为却有差错,心思没有个定准,他们的行为反复无常。在封建社会的这种婚姻制度下,男女不平等,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糟糠之妻终于下堂”(余冠英《诗经选》)。“痴情女子负心郎”却是封建婚姻的真实体现。
在终于被弃之后,她初步清醒认识到封建婚姻的本质,感到用自己的良知已无法唤回罪恶的灵魂之后,主人公没有像《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那样一味地陈述苦衷反复劝丈夫应念旧情。而是急切告诫广大的女子“无与士耽”。而且更加果断地采取行动。“反复不思,亦已焉哉”。毅然坚决地与氓一刀两断。在强大的封建婚姻制度下,一个弱女子虽然没有什么反抗。但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坚毅,何等的刚强。
通过这一农家妇女形象的再现,充分显示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婚姻制度的不平等。表达了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妇女的怨恨和反抗,反映了男尊女卑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处境,暴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