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毫厘,学生失之千里——浅谈如何照顾班级里的“差学生”
作者: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中学 叶义 时间:2008/7/30 21:46: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2
教学过程中,在期望的引导下,教师对待低期望的学生和高期望的学生常常产生差异。有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
1.老师会把低期望的学生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起。
2.在课堂上很少注意他们,也很少有微笑。
3.很少叫他们回答问题。
4.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如果答不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
5.回答不正确时,不会给他们留出纠正错误的时间,而通常会做出批评。
6.当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很少给予表扬。
7. 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即便有反馈也不像给高期望学生的那么精确和详细。
8.对低期望学生提出的学习和努力的要求比对高期望学生提出的要求低。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环境产生变化。当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老师想寻找能够顺利回答的人,那么老师的目光会不自觉的投到成绩较好的学生那里,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也会回答,但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当课堂出现了骚动,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比较调皮的学生看去,教师的这种期望使得他们会对调皮学生的中性行为提出批评,而真正捣乱的人却没有被发现;当好学生皱眉老师会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等一会儿再叫他;而成绩较差的同学皱眉会认为他不会,而改叫别的同学回答。
而此时教育情境,教师期望已经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可是,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从老师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中感到老师的对他们的不公平,使他们学习的动机发生不同转变。
对于“好学生”,当老师给予高期望时,学生一般都会努力配合老师,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规范。
对于“差学生”,他们很容易从教师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微妙传递的低期望中感到老师的对他们的不公平,使他们降低了学习的动机,不会像“好学生”那么努力,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让老师很生气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这种不自觉的期望行为。“好学生”的高期望肯定倡导,而对于令教师产生低期望的“差学生”,也应通过其他方式传递自己的期望给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都有所改进和提高。在“新课标”的今天,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旦给学生贴上“好”与“坏”后,不注意期望值,则失之千里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