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特级教师点评08福建语文高考作文
作者: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 王立根 时间:2008/8/13 10:24: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38
这种作文的命题形式,当下有人称之为新材料话题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命题形式。这种形式在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中出现过。它给定材料,但不确定话题,要求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吸取了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较好地体现限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写作的关键点是“读透”、“揣摩”、“想深”,不能就事论事,即要读懂材料中隐含的意思,揣摩话题的题外之意,深挖内涵,正确揭示寓意,所谓“涉深水者见蛟龙,涉浅水者见鱼虾”就是这个道理。
此次作文因其给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所以佳作也不少,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文采。
为中华文化造像
近年来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种趋势:考生们热衷于向中华文化取材、为中华文化造像。由于国学热的掀起,中学语文教学加大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教学力度,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学生痴迷不已。于是一旦提笔为文,他们迷醉的中华文化的外部形态,如词章、典故、意象、意境便奔赴笔端,以此作为作文的常见素材,不管高考命题千变万化,这种素材总是得心应手,以其所作加以现代转化,使笔下的人、事、物在古典的语境中拓展现代情怀,深深地倾吐出一种对历史的追慕。
如:《品江南》一文,以江南、霏霏烟雨,雅气的宛君、皎洁的月光、《二泉映月》、恬静的水乡等意象勾画出一幅水墨画。江南的味道,氤氲弥漫,让人进入了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追溯。
作者最后写道: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清清泉水淡淡水乡,品江南的同时,人情的光辉也在心灵的蓝图上勾勒出一片蔚蓝。
这段抒情,颇有宋词的意蕴。
再以《渠清如许》为例。这篇作文一开始写道: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接着作者以画家黄永玉与作家表叔沈从文对话入笔,写到庄子的“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老子的“上善若水”,杜甫的“润物细无声”。文末发出如此的咏叹:清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进而赞颂中华民族淡定豁达的生活态度:如水一般清澈,如水一般坚定,那是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精神风范!行文之中给人一种文气扑面的感觉。为中华文化造像,实际上是为当代青少年内心的追求、审美情趣造像。
这次高考此类作文甚多,优秀的挥洒自如,而平庸者东施效颦,尽管一会儿《诗经》、一会儿李白、一会儿苏东坡,只是典故的堆积,因而也令人生厌。
敢于倾诉自己的情感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感情太单调,而是他们不敢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情感。这与我们的的命题有关。过去我们命题限制太死了,学生只能“代圣贤立言”。这次福建省命题由于给考生写作空间大了,学生立意范围大了,真话、实话也就跟着出炉了。请看:《那年,青春无痕》这样写:
喜欢穿淡蓝或白色的衣裙,和着自己的心情;喜欢喝纯净、无杂质的矿泉水,符合自己的心境;喜欢听淡淡的音乐,像是无痕的青春;喜欢写忧伤的文字,写下自己十八岁的青春。淡淡的,如矿泉水一般的文字,却能烧灼每个青年的心。不学他们的“个性”,穿着“风雨飘摇”的衣裳;不学他们的“疯狂追求”,为了某某明星,失去生命也可以;不学他们的“招摇过市”,顶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称之为流行、时尚。不学不学,那便是我十八岁的青春。
作文本来就是给学生一个大声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袒露自己的心扉,不做作、不矫情,写下来就动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而亲情是最容易激发和体验的,而每个人的体验又都是不同的。人人都可以打开回忆的闸门,尽情抒发。这次作文有许多人以书信的形式去抒发自己灵魂的独白,如一篇妙文《给父亲的情书》:
开头这样写——
父亲,您知道吗?传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我知道这个说法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想,如果前生我们是情侣,最后的结局也一定是和平而安宁的。相约着喝了孟婆汤,然后无牵无挂地走上奈何桥,来了今生。而今生,我成了您疼爱的女儿,您是我最敬爱的父亲!
文中赞颂了父亲与世俗不同的爱:
看着邻家的孩子捧回奖状,而女儿还是“一个只想赤着脚丫自由玩乐‘不成体统’的淘气鬼”,母亲很失望。父亲则告诉母亲不要难过,而是“骄傲地对我说:丫头,那些孩子都不快乐,而你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女孩”。
上了初中,“当邻居的孩子再次把‘优秀班干部’或比赛所获得的奖状及证书带回家,母亲再一次羡慕着,然后终于忍不住骂起我来,训我不上进”。父亲则劝住了母亲,“自豪地告诉我:丫头,选择你想要的就好,那些名利太沉,不要就算了,而你,永远是父亲心中的冠军”。
上了高中,母亲阻止女儿选择理科,父亲则“再一次给了我支持的臂膀,说服了母亲,让我选择了自己的喜好”。
最后说:“来生,如果可以,让我当您的母亲,好吗?我向上帝保证,也让你做你自己,给你快乐自由的天空!”
这真是大胆、天真、纯情、孩子般撒娇的语言,但写得真切动人。
又如《浸泡过的陈山楂》,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世界瞬息万变,惟有亲情永不变。许久没有看过这样的作文了。
从感性向智性升华
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过,高考作文的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这次福建省命题显然遵循了这个原则。
于是,作文的思维显然活跃多了。缤纷多彩的立意呈现在阅卷者的眼前。能从感性向智性升华,就显得特别重要。《清欢》一文指出,在生活中不同的体验,恰恰是生活的真谛。文中举例说:
青藏高原上的藏民们,他们的生活很平淡,甚至单调,如雅鲁藏布江的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也许他们天真无知,可他们却爱着自己阳光般的肤色,爱着自己一手的草香与奶香,享受着淡如水却暖人心的生活。躺在那香软的草地上,仿佛伸出舌头就能舔到那清凉薄荷味的蓝天,你会感觉时光如水般在四周徜徜徉,如水般清淡的人生如此奇妙。
这真是漫游于咖啡、水与饮料的辩证思绪。
对于错综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要正确、深刻地认识,必须掌握好辩证法这种哲学智慧。许多考生显然认识到这一点:《人生三境》这样写: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从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
这里的辩证思维又体现人文精神。《缤纷成就和谐》一文写道:
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辩证思维要求有开放的视野。宽广的视野不仅在于能获取信息和感性材料,触发理性思考,还在于能为思考者通过众多事物的交汇比较,发现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从而打通思维。
《我于咖啡中看见》一文这样写:
哭泣与劫后余生的庆幸,交杂着,融于这咖啡中。你看,生命对我们的吝啬,总是让我们失望;生命却又是慷慨的,总在我们失望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这里,对于事物的判断、取舍能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不简单、不惟一。
写作中易出现的偏差
但这次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新材料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有的考生对它的性质、特点不够清楚,在写作中也出现过偏差:
一是就事论事,内容单薄。许多考生认为这个作文命题比较容易入手,可以任选其中一种“喜欢”作为写作的主旨。例如:选择果汁的,可以联系甜蜜的生活需要付出辛勤劳动;选择咖啡的,可以联系生活总是又苦又甜、苦中带甜,风雨过后见彩虹;选择矿泉水的,联系生活总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思维具有习惯性,“意象”颇为直接。很多联想其实是约定俗成的,“意象”越直接,越束缚了思维的活跃性,因而,文章内容单薄,写得很低幼化。
二是生硬地联系实际,中心偏离。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为依据,不能天马行空,更不能偏离材料的主旨。许多考生生硬地以苦中带甜的咖啡为主题,与“抗震救灾”的素材相联系,使文章中心偏离题旨。与“抗震救灾”相联系,这不是不可以,但不能自圆其说,就有牵强附会之嫌。毕竟生活中的咖啡不是灾难,将之进行类比不够贴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