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谁解其中味——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详解
作者: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林承雄 时间:2008/7/28 14:08: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52
今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的是一个有意味的日常生活情景。考生可以在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选一个角度构思,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作的自由空间比较大。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选取的角度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所以,由此而提炼出的写作话题必然是多样的。但同时,题目中明确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生应在整体阅读,全盘把握,吃透材料的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宜角度(既吻合材料内涵,又符合自我体验)来立意构思。这就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条件,可以防止宿构和套作。
审读材料,应快速抓住暗示立意方向的关键的字、词、句,从而提炼出话题。就这则材料而言,“我喜欢”“滋味”“甜”“又苦又甜”“淡淡”都是暗示题意的关键词语,是立意的支点。其中,“滋味”是具有统摄意义的、弹性空间宽广的核心词。三个人喜欢的“滋味”不同,这是引爆想像、联想思维的突破口。三种滋味,可联系的对象十分广泛,可以是生命体验,世态感悟,阅读品位;也可以是艺术趣味,人生境界,价值取向等。无论是针对三种滋味中的一种产生联想;还是同时阐释三种滋味并概括各自的象征意义;抑或是就材料提供的情境之整体上对三种滋味的内在关联进行挖掘,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对其加以概括,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主题,且言之成理:这些都是允许的。诸如“个性”“差异”“选择”“喜欢”“趣味”“爱好”“品位”“多元”“包容”等等,都是允许的角度。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将材料有机地结合、融化到自己的作文中,看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材料的理解和发挥到什么程度。
“文贵乎真”,好文章无不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今年福建卷这道作文题鲜明地突出了“贴近自我的生活,贴近自我的真实”这一写作命题的导向,它能点燃考生言说自我的欲望。“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王国维语)”,以我之眼眸,观缤纷社会;以心底波澜,照世间万象;以我手,写我心;如此,文章方可“立其诚”,才有真、善、美。凡有真味、深味、细味、美味者,均可畅言。人生百味,百味人生。品味、回味、体味,首先要以感性的经验为铺垫,其次更需有理智的审视为依归。考生可从感性入手,写“识味”的亲历;可从理性着眼,写“辨味”的曲折;也可写滋味的差别以及联系,品味的过程和结果,由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情感的滋味、生命的滋味、思想的品位。原生的生活和原始的情感,经由想像、反思的扩张、凝聚和提炼,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扬善去恶,才能“升华为个性的文采、情采和智采”(孙绍振语),这样的文章才充实,才有深度。
从具体写作来说,本文的选材角度和立意开掘的层次,是丰富多样的。你可以叙事,讲述品味的经历,诸如欢乐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甜,紧张忙碌的高三时光的苦,青春朦胧情愫的淡淡的酸涩,父母殷殷叮咛的醇厚,文学阅读、音乐欣赏的沉醉,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的酣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化虚为实,用具体的故事情节,以形象鲜明的人物,来彰显滋味的具体内涵。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好恶爱憎;都应发自本心,出乎真情。你可以议论,发表对世界风云、人生百态、自然景观、民间习俗、历史古迹、文化遗产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诸如冰雪灾害的“伤”、汶川地震的“痛”,奥运盛会的“喜”,粮价看涨的“忧”,股市跌宕的“哀”;江南山水的清秀,塞外漠野的雄浑;五月端阳的龙舟,中秋佳节的月饼;武夷山的文化寻踪,林则徐的报国情怀………你都可以纵笔驰骋,指点江山,笑谈今古。或臧否得失,或褒贬美丑,或评点是非;皆宜申明立场,提出观点,阐释你所喜欢的滋味,分析你所选择的理由。考场作文,篇幅所限,主题宜集中、鲜明;当然,在此基础上,追求题旨含蕴的丰富,思想境界的层次,亦是有难度的挑战。
题干要求自拟标题,把命题权交给了考生自己。标题宜简洁、醒目、有悬念感,有吸引力。有不少考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拟出靓丽的标题。如:《女孩的成长滋味多》、《给父亲的情书》、《那年,青春无痕》、《吃苦要趁早》、《浸泡过的陈山楂》、《清欢》、《品江南》、《人生三境》、《渠清如许》、《缤纷成就和谐》、《我于咖啡中看见》、《人生的苦与乐》、《细品苦味高三》、《扯“淡”》、《人生苦尽甘来》等等。综观这些标题,或从材料字面筛取关键字词来组合标题,或从相似、相关联想角度,从材料内蕴层面切入,以具体的意象(“陈山楂”“江南”“清渠”)或特定的时段(“青春”“高三”)来提炼标题,或平易朴实,或别开生面,或含蓄蕴藉,或幽默诙谐,都鲜明夺目、扣合材料。
初稿于08年6月20日上午
改定于08年6月22日晚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