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普通话,从语音开始
作者:Hanyuzhe 时间:2008/9/2 15:01: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21
外国人学汉语,语音是第一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近年来,国外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人数已达2500万。外国人把汉语看作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许多国家在国内开设汉语课,向中国派留学生,我国还推出了汉语水平考试(HSK),这些都是为了让外国人学好汉语。但是我们知道,汉语毕竟不同于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差异比较大。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时,全世界都听到了萨马兰奇先生念出的“北京”,萨翁的读音是经过何振梁先生解释过的。外国人说“春蚕”“桑椹”时,总吐着个大舌头,我们觉得很可笑,而我们说“the”“this”时,外国人却说我们不吐舌头。其实,这里面就是个语音差异问题。比如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就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第一,普通话有声调,第二,普通话里的双元音和三元音中总有一个响亮一些,第三,没有复辅音,另外,像送气和不送气的相对,平翘舌的相对,前后鼻音的相对等也都是普通话的特点。把这些差异找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更得重视语音。有人说,我是中国人,说的话自然是普通话。我们要告诉他,普通话不是某一个地区的方言,甚至北京话也不等于普通话。普通话是有它的标准的,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由于我们国家历来实行的是书同文的政策,书面交际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人说起话来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也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我们知道,武汉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但是国际大都市不等于英语大都市,对外要和外国人打交道,要说外语,这是自然。可是对内呢,总不能操着一口武汉话去和同胞交谈吧。我们倒不是说武汉话难听,落后,而是说会给交流、沟通带来不便。比方人家问街道口,你告诉人家“该道口”,人家让你“介绍”武汉,你“盖绍”武汉。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去外地出差或旅游,人家说的是上海话、南京话、广州话、闽南话,我们能听懂多少呢?有人说了,我会说广东话。是的,由于南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港台文化的北进,内地有些人确实能说广东话,但这毕竟是少数。我们总不能动员全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的方言吧,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与其几十种方言区的人互相学对方的方言,真不如大家都说好普通话。我们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我国的方言,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推普。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说难是难,但说易也容易。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比学外语难。人家外国人可以说一口普通话,我们中国人应该说得更好。我们学汉语还是有优势的,只要弄清自己方言和普通话的主要差异,再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应该不难。比如武汉话,在语音方面就有些特点:没有入声调;没有儿化现象;有些声母或韵母不分:n和l不分,南和兰同音,z和zh不分,字和至同音,en和eng不分,盆和棚同音,in和ing不分,金和经同音;u在d、t、n、z、c、s、z后都读ou,比如度=斗,图=头,醋=凑,苏=搜,等等。
我们国家为了推普,专门把“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而且还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每年的9月的第三周还设立推普周,国家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重视普通话。尤其是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做工作。比如我们学习英语,有英语九百句之类的普及性读物,而且还有专门为各行各业编写的小册子。我们推普能不能也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普及性读物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普天通语一定会实现。
(《华中师大报》2005年9月19日,复刊第908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