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能跟着感觉走吗

作者:不详  时间:2008/9/12 19:48: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51
  大家知道,句子是五级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中最重要的一级,也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使用单位,因而高考考纲中有两个考点与句子这一语言单位有关,其中包含的一个内容就是辨析并修改病句,属于高考语文能力测试的D级。自1992年起,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越来越受命题者重视,已成为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
  所谓“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考试说明》规定的语病类型有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病句辨析是规范化的重要要求。我们在答题时,大都会分做两步走:首先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采取“压缩法”查找“病因”;再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但遗憾的是,此类试题得分很低。(据北京市1997年试卷抽样调查,3分的试题平均得分仅为O.435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并不是我们在复习时没有掌握有关句子的理论知识,没有做相关练习,而是在答题时,忽视了出题者设置的“陷阱“,被表面的语感欺骗了,因而正误不分,是非难辨。因此,在做“病句辨析”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语意重复而欺骗“语感”。
  对于词语的重复,我们通过结构分析,一眼可以看出“病因”,但语句意思的重复则难发现,因为平时说话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读句子时往往一带而过,不会引起重视。
  〖例1〗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定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的处分。处分期间每月只发生活费,并免发岗位津贴和奖金。
  说话者意在突出对“陈定瑶等二人”的经济处分,就加了一句“并免发岗位津贴和奖金”,而忘记了句中有一范围副词“只”字的限制,结果出现了语意的重复。
  〖例2〗这感人的故事真是可歌可泣,让人难以忘怀。
  从结构成分看,值得“可歌可泣”充当谓语,语法上并无不妥,但成语“可歌可泣”中“可”字就是“值得”之意,那么句中“值得”一词就是多余。如果我们的“语感”仅放在结构上,就感觉不出有错。类似的错误在平时说话中还有“热烈欢迎我校女篮胜利凯旋归来”、“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奇缺的药品”等等。
  二是词序不当而欺骗“语感”。
  定语与中心词、状语与中心词的错位颠倒,复句内部层次混乱不清,我们能通过阅读句子识别出来;但读起来不拗口的词序不当则不是那么容易识别。我们应该从句子内部相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位置是否恰当。
  〖例3〗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此句整体结构紧凑,表达严密,最后一句“采集”“花粉”搭配恰当,“50万朵”说数量多,“花粉”是偏正式名词,即“花药里的粉粒”,这样,“50万朵的花粉”在语感上理解成了“50万朵的花的粉”,因而认为此句无语病。可实际上要说的是“50万朵花的粉”,例句中助词“的”位置不当,造成错误。
  〖例4〗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
  这里错误地把前一句理解成状语,后一句是句子主干部分。可句首状语要么是时间名词,要么是介宾短语;说“中国人民自从……”,后面没有谓语部分来陈述主语“中国人民”,就使句子中途更换了叙述对象。应改为“自从中国人民……”就符合语法规则了。
  三是语意混淆搭配不当而欺骗“语感”。
  一般的搭配不当只要采用“压缩法”就能一目了然,而错误地理解词语造成前后搭配不当,则能蒙混过去,很难辨认。
  〖例5〗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
  该句中,把“仿造”一词当成了“制造”来理解运用,就出现了搭配不当。(试想,“伪劣产品”谁人愿买?更何况是你“仿造”的呢?)
  〖例6〗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技术,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技术”需要“培训”,就是指技能动作操练的问题,那么“技术”之前应是谓语性的词语,如“烹任技术”“家电维修技术”等,可见此句把“饲养员技术”和“饲养技术”混为一谈,欺骗了“语感”。应去掉“员”一字。
  四是有歧义的表达而欺骗“语感”。
  歧义词组在具体的语境中可消除其多义,使句意明白易晓,如“开刀的是他父亲”(他母亲没病),“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照料)。有的词语字面意思是确定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该词与前后词语相连,就可能使语句变歧义了。由于我们说话时往往忽视语句内部的层次关系,因而对由此造成的歧义就不够敏感。
  〖例7〗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本例句中“前去”一词字面义很明白,就是“前往”之义,一经与“15日”“汇报”相连用,这句话可理解为“15日这一天到县里汇报”,或者“15日以前到县里汇报”。
  〖例8〗果然,军首长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向我们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几个团的负责干部”让人费解,是来自同一个团还是来自若干个团?言者心明,听者糊涂。“几个”应是“几位”才正确。
  五是貌错实对而欺骗“语感”。
  有些语句,并没有语病,但由于受平时“相似”句子的影响,套用惯见“程式”,感到它不够通顺,读起来拗口,而判为“病句”类。
  〖例9〗储蓄所吸收储蓄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很多学生都认为此句有语病,粗看本例句,前面有“高低”一词,后面有“增长”一词,很容易使人产生“以一应二”的错觉。而“以一应二”的病句练习很多,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7题“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一句;但细察后会发现,这两句完全不同。首先,“吸收储蓄额”无论“高低”,都会使“国家流动资金增长”,因此并不存在“以一应二”的问题。再者,“高低”在这里表示着一种“变化”,而“作用”相当于“影响”,所以本例句并无不妥。
  〖例10〗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我们一般认为“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与句意不符,这只看到句中的“340元”与“1000元”两个数字之比。稍用数字关系分析一下就可知,“价钱便宜了”意为“1000元”与“340元”之差,即是660元,而660与1000之比值近似三分之二。故整个句子的表述是正确的。
  总之,高考试卷中的病句辨析题有一定的难度,“病因”不是很容易看得出来。我们做此类题,除了熟练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外,一定要“惕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仔细地琢磨句子,细察猜析,切莫轻易相信平时的“语感”,要克服粗枝大叶套用程式的弊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