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源头初探
作者:王明华 时间:2008/9/18 11:41: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06
如果我们问,在闻先生的新诗创作中,有哪一首诗是他的新诗“三美论”的完美体现,哪一首诗最能代表他新诗的成就?我想,大多数人都举出《死水》来吧。
事实上,这也最符合作者的自我评价。作者不仅用这首诗的标题作自己第二部诗集的名字,而且之后也一再提到它。他如他在《诗的格律》中说:“我觉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正是以这首诗为代表的两部诗集,《红烛》与《死水》,为作者赢得了“唯一的爱国诗人”的盛誉;可是,未必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诗的主要意象都是“帕来品”呢!
美国著名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指出:“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死水》,几乎全部惊人的意象得益于埃得娜•圣•文森特•米蕾(Edna St. Vincent Millay)的《十四行诗》第四十三首。”(《牛津•中国•意大利:献给哈罗德•阿克顿爵士八十寿辰的文集》)原来,“死水”不“死”,它还有“活”的源头呢。……下面,我们把赵毅衡先生对米蕾《十四行诗》第四十三首的译文(参见《读书》1985年第二期,111页)录出,以资比较:
我收获美,不管它生在何处:
多彩的话,斑斑的雾气
惊见于丢弃的食物;沟渠
蒙一层混乱的彩虹,那是油污
和铁锈,大半个城朝那里扔入
空铁罐;木头上烂满空隙
青蛙软泥般翠亮,跃入水中……
绿泡儿上睁一只黑亮的眼珠。
美,她无所不居,在每个门前
费尽猜详,我推开每个门。
哦你,害怕铰链吱咯响的人
转过头,再别回过怯懦的脸。
我告诉你,你猜不到美裹着
蛛网头巾,绣着出格的花边。
比较《死水》和米蕾原作,我们可以认为,米蕾的原作近似于一首“恶之花”,虽然不乏精致、新巧,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都逊于《死水》;《死水》是对米蕾原作的“创造性转化”(借用林毓生语),是真正具有中国气派的“大作”。详细的比较分析和鉴赏还有赖于专家,这里不赘述。我们想说的是,如上文所述,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论”主要得力于对中国旧诗的研究,他的理论可谓具有了“中国性”,而《死水》一诗借用或者说转换外国诗人诗歌文本的意象,可谓具有了“西来意”,《诗水》一诗正是“中国性”和“西来意”的完美结合品,是闻一多先生学贯中西的表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