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抱负虽不同,爱国热情无两般——《死水》《赞美》比较赏析
作者: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高级中学 韩伟 时间:2006/11/24 22:54: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66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年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开展的时代,而毛泽东正是这一时代的工农运动的领袖之一。时年32岁的他当时在老家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后接受委派,到广东去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路过当年学习战斗过的长沙,诗人来到橘子洲头,对着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江水,满目是绚丽夺目的秋景,心中自然联想起蓬勃开展的工农运动,牵挂着祖国大好的河山没有掌握在工农大众的手中,于是自然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后,通过回忆革命战友,展现他们的才能和爱国热情,自然点出:那些和他一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青年,才是主宰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诗言志”,博大的胸襟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舍我其谁”的自信,表现出革命领袖改革社会,主宰中国前途命运的胸襟气度,诗风豪迈、坚定而自信。
闻一多的《死水》是另一类型的爱国诗,写于1925年,发表于1926年。当时诗人正由国外归来,他渴望着有一个全新的中国在等待着他们去开拓,去创造。可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热血青年的爱国行为惨遭镇压,中国社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境地。诗人对这一现实十分失望,“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发现》),由失望而愤激,由愤激而诅咒。他愤怒的诅咒着这个丑恶的世界,“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揭露它的以丑为美:铜绿成翡翠,铁锈变桃花,油腻织罗绮,霉菌蒸烟霞。最后愤怒地呼喊:“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希望丑恶的世界尽早结束,这样,一个全新的、富强的、自由民主的中国才会早日如凤凰涅槃般地重现。这是因为,诗人是一个爱国激进的民主战士,又是一个清醒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痛恨这没有民主自由,只有专制压抑的社会现实,可又看不到社会的出路,自己也缺乏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所以,诗中才表现出愤激和反讽的特点。但在这幽愤的言辞后面,跳荡的是诗人热爱祖国,改造社会的火热的赤子之心。这强烈的诅咒的背后不是绝望,而饱含着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穆旦的《赞美》写成于1941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大部分国土沦丧在日寇手中。他随着学校流亡国内,从北到南,辗转奔波。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无不影响着这个胸怀爱国激情的知识分子,他将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对站立起来的民族的赞美融入这首现代派诗歌中,虽然这诗中大量的意象纷纭而含蓄,但是都紧扣着民族历史的悠长,浴血年代的艰难和人民经受的苦难来展现,表达了对苦难民族不屈精神的赞美和信心。诗中特别描写了一位农夫,他抛下年老的母亲,饥饿的儿女,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更是集中典型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诗中诗人一再用“拥抱”一词来直接表现自己的爱国激情,他要拥抱的是正在觉醒的人民,正准备积极参加抗战的勇士,他要用这样的行动表达对他们逐渐觉醒和勇敢斗争的赞美,虽然这个时代人民依然痛苦,大地依旧荒凉,但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诗人对抗战胜利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穆旦不是革命家,没有领导军民抗击日寇的才能,也不是拿枪的战士,无法与日本鬼子进行殊死的战斗。所以他自觉地拿起了属于他的特殊的战斗武器──笔,在纸上书写着自己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祖国的挚爱,对民族前途的关注。他对祖国的爱正是从讴歌赞美人民的觉醒来表现的。
综上所述,由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诗人自己的个性、身份、胸襟不同,因而在同一题材下写出了这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诗作来。但是,这些诗人的根本点又是一致的: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他们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是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社会责任,抱着满腔的爱国激情,为时代呐喊,为民族请命,虽然有境界高下之分,但拳拳报国之心却是天日共鉴的。因此,这些诗作激荡着时代的风雷,奏响了诗人报效祖国的最强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